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时机和预后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以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63例急性期仅口服西药,至急性期之后开始局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7d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面瘫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 面瘫 急性期 针灸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acute facial paralysis. [Method]Randomly divide 127 patients into 2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64 case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control one 63 with oral taking western medicine, after acute period, take lo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one, the effect difference within 7 days was of statistical meaning between both groups( P< 0. 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improve effective rate in acute facial paralysis.
Key words: facial paralysis; acute perio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病人发病前或初起耳后乳突部疼痛。如何抓住其急性期治疗的时机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现将多年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7例单侧周围性面瘫均为本院门诊病人,最大68岁,最小15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5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2 诊断标准
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有食物滞留颊部或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无耳聋、耳鸣。 排除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界定标准在7d以内。
3 治疗方法
3.1 在患侧面部针刺取穴:下关、地仓透颊车、太阳、颧骨、四白、攒竹、风池、翳风、合谷(健侧)、足三里等。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等,随症补泻。
3.2 药物治疗,口服维生素B1、弥可保、地塞米松片。
3.3 TDP局部照射。
3.4 治疗组采用急性期即开始针刺的方法,浅刺法每日1次,并服用药物治疗和TDP局部照射,急性期后隔日1次,7次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TDP局部照射,在急性期后加用针刺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4 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患侧面部表情肌可随意运动,两侧额纹对称,眼睑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人中沟不偏,口角无下垂,面部体征消失;显效:口角歪斜明显改善,患者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略有歪斜。好转:口眼歪斜部分恢复,鼻唇沟仍消失。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4.2 结果
见表1~3。表1 两组治疗7d后疗效比较(略)表2 两组治疗14d后疗效比较(略)表3 两组治疗21d后疗效比较(略)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医学认为受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导致神经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组织水肿。而骨性面神经管刚刚能容纳面神经通过,因此面神经在此特别易受压导致水肿、脱髓鞘,严重的有轴突变性。中医认为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外邪乘虚而入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瘀阻,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本病的治疗大法。现代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痿病类,以其病变在阳明经,遵“治痿独取阳明”,故处方选穴以阳明经为主穴。
从以上治疗结果可以看出,急性期即采用针刺治疗能取得明显效果。其机理可能为在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以控制炎症,减轻神经缺血、水肿、变性。有研究表明,面瘫急性期时面神经虽然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期,但此时如果用针灸给一个很弱的良性的刺激量,可以使患处局部琥珀酸脱氢酶、乙酸胆碱活性增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神经突触的联接随之增强,肌肉的活动性升高,从而能增强面神经周围肌纤维和面神经支配的肌肉纤维收缩[1]。有的医者担心急性期过早、过强的刺激有可能会导致面神经局部的水肿加重,从而进一步导致面神经所受压力增大,更易产生变性从而留下后遗症,因此认为急性期不宜针灸[2]。但笔者认为采用的针刺疗法和选穴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急性期对面部采用轻、浅刺激不会产生促进病情进展的副作用,相反针刺治疗可应用于面瘫治疗的全过程,并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1]杨晖.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26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4):30.
[2]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针灸,1994,14(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