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改”教育教学之我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晰 时间:2010-08-14
  摘要:全国普通高中实行新课改后,一场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的教学大革命将随之而来,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内涵与实质,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努力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做到思想与行动上与时俱进,达到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教学;以人为本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贯彻实施好这一新课程标准,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现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全面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迅速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育教学思维和运作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一般只处于从属、从动或被动地位。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改革模式,提出何种素质教育口号,由于主体未发生根本转变,改革的结果只能起到“治标”之效。对此,我认为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目标,并达到预期效果,要做好三点。
  首先,要进行思想上的自我“否定”。思想统则行动同。这是由“被动”变“主动”和“互动”前提和基础。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处于领导者和指挥者的角色,要扑下身子当好服务者和参谋者。“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与本质。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尽快适应这种转变,以思想上的自我否定,适应新课改的各种新要求。
  其次,行动上要随机而变。随着教学主体发生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一是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有层次性,体现分类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二是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每个学生行动起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让他们去探究和展示。三是教学评价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三,教育教学内容要应时而动。鉴于我国各类学科内容偏重于学科内容自身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逻辑性,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联系不够,导致学生知识面偏于狭窄,不利于后续教育和能力发展。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学科本位思想,树立各类学科内容兼容观念。一是加强各类学科知识的交叉意识,把各类学科知识内容联系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重视学科间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各类学科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要相互借鉴。如运用学科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探求历史等。三是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培养,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在各类知识结构方面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 生性格进行探寻和引导。比如,好动型的学生要以爱好为切入点进行引导;文弱型的学生要以文学、历史类知识为切入点进行引导;坚强型的学生要以地理、生物类知识为切入点进行引导;总之,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制定相应学科内容。另一方面,从学生思维进行探寻和引导。一般而言,思维分为,理性思维、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三种。如果是理性思维型的学生要重点培养数理化类的学习兴趣;如果是中性思维型的学生要重点从文史类进行培养;如果是发散思维性的学生要重点以抽象学科类进行培养等。
  其次,要引导学生自身培养各种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其内因在于自身,兴趣对其而言,同样需要其自身内因发生作用。每个学生因为个性差异,爱好也会有很大不同,要告知学生,只有将自身的各种潜力激发出来,才能取得最大学习成效,而兴趣和爱好本身也是需要去培养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以各种学习目标为动力,不断探究各种知识,破解各种学习难题。
  第三,要注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兴趣。一是课前设趣。利用好的导语,增加学生的吸引力。如趣味导入、情景导入、幽默导入、冲突性导入、问题导入等。二是课中激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电视、录像等加强教学直观性;运用历史成语、典故、对联、诗词,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适当播放歌曲,渲染课堂气氛。三是课后拾趣。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革命遗址,进行体验性作业等。总之,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样才能使教学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乐园,才能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二、坚持以心为本,努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局面
  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是以心为本,作为教师,要摸透每位学生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努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是以心为本、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把准了,看透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之策。为此,学和心将成为各位教师的必修课,如果这两门课程修不好,即便本职专业学得再好,研究再深,也不见的取得多么好的成绩。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
  第二,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人性化的一项工作,是基本要求。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一般被定位为“教”与“学”的关系,“教”是老师的职责,“学”是学生的义务。新课改后,这种关系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就是将一种亲情化的师生关系融合进去。如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真正做到教师像学生的亲人和朋友一样,对学生倾注无微不至的爱。
  第三,教师和学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争取得最佳教学实效。这是以心为本的一项基本目标。一是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制定目标和美好愿景。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随时随地掌握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为学生搞好服务。二是教师和学生要形成教学互动。教师要想法设法使学生“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教学的成效才能体现出来;学生要把教师的言传身教“装”进去,想法设法消化吸收了,这样才算是完成了功课。三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充实感和成就感。只有感到充实了,才说明付出了,只有感到有成就感了,才证明收获了,这样“教”与“学”互动成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坚持“以根为本”,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爱好学习的根源。“以根为本”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围绕“兴趣”二字做文章,教师要对教学感兴趣,并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要对教师所授知识感兴趣,渴求对知识进行探索,通过不断汲取营养,体味学习带来的快乐。
  首先,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之所以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在于某个兴奋点能够吸引学生,并乐不知疲。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必须找到每个学生的兴奋点,并以兴奋点进行刺激,引导学生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点从两方面进行探寻和引导,一方面,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