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游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学泰 时间:2010-09-05

 

一,“武”并非侠的本质

武侠小说给读者影响太大了,一提到“侠”就会联想到武艺绝伦的侠客,但侠的原始意义却不在于武。甲骨文、金文没有侠,“侠”就是夹。金文中的“夹”像一个大人有两个小人夹辅、追随。这是“侠”的原本意义。所谓侠也就是广交游的人物,与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上第一批“侠”也不是以武著名的。《史记·游侠列传》中说: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执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没不见,余甚恨之。

我们品味这段话,它包含以下几个意思:①近世贵族的游侠中最著名的孟尝君、信陵君等。这些人都是以广交游、门客众多而闻名的。②布衣之侠虽然注重修行和名誉,但由于儒墨两家缺于记载,不为后世所知,司马迁很遗憾。③无论哪一种侠,他们特征都不在于“武”,不以勇武见长。贵族之侠特征在于“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闾巷之侠”也是“修行砥名,声施天下,莫不称贤”的。所谓“显名”“声施天下”都是指他们被天下了解和赞许,有众多的朋友的支持。这才是侠的古义。还有一个旁证:《史记》中司马迁还写了《刺客列传》,里面所收之人,后世也有把他们看作“侠”的,如豫让、聂政、荆轲等。从表面上看,他们不怕死、会剑术,还勇于任事,而且礼义逊让、沉雄果毅,兼而有之。他们都是闾巷布衣,如果把他们称为“侠”的话,司马迁就不会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没不见,余甚恨之”了。为什么太史公不称他们为“侠”呢?关键就是他们不是登高一呼,就能有许多朋友追随的人物。在太史公眼中“武”不是“侠”决定性因素。

 

    不仅赞美称颂游侠的司马迁从交游角度来理解侠;就是反对和贬斥游侠的汉代史学家荀悦也是这样批评游侠的。他在《汉纪》中说游侠“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宴享之好”。宗法社会最重要的是血缘亲情,侠客们把“父兄”“骨肉”都怠慢了,而去追求朋友、宾客的欢心,所以荀悦才对游侠口诛笔伐。

 

广交游不是目的,贵族之侠广交游是有其目的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春君、平原君、信陵君)都曾利用门客与朋友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平民行侠,虽然不能断然说他们没有个人目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更多的是承继了作为贵族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这些意识与精神在春秋以前是作为一个“士”必须要具备的,但自从贵族社会解体以后,士人群体分崩离析,大部分士人边缘化,许多人变成了没有是非观的游士。但毕竟这种精神存在了几百年,在春秋、战国还能崇尚多元性的时期不可能消失殆尽。它被一些侠者所接受,使他们勇于为正义、为他人而牺牲。这样在“侠”在先秦一定很多,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们承担着社会的道义、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二,游侠是人们对生活的一个选择

 

由于侠者有朋友、追随者和名誉,也就有了力量。他们又有一定的理想追求,会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甚至演化为对抗,所以韩非说“侠以武犯禁”。上面指出侠的原始意义不是“武”。当然要与社会主流相对抗、实现社会正义,没有“武”也不行。

 

《史记·游侠列传》主要写了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四个侠客。突出了他们的“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和退让谦逊,不伐其德的高尚品质。因此,他们受到人们的爱戴,朋友遍天下。他们在专制横行、公理不明的时期,他们是社会良心。当然没有谁推举他们或逼迫他们去这样做,更不是利益在驱使他们去做,何况他们把利益看得十分轻呢!这些人虽然被统治者所敌视、被正统人士所讨伐,然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更为不幸者所企盼。

 

游侠的产生虽然与古代士人阶层有关,但后世的游侠却不是来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任何人只要向往游侠,并按照传统对游侠的规定去做,他就有可能成为游侠。前面说过有贵族之侠,战国时“四公子”、东汉“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另外“布衣之侠”也不在少数,刘备、徐庶、姜维都是以游侠闻名于世。一些富家子弟,倾心游侠、竭力模仿的也不在少数。

 

游侠存在和兴盛的条件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还没有高度的时期,也就是说统治者对游侠的取缔和镇压还不太严酷的时候。游侠不是社会运动演变的结果,游侠只是一种有别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喜好呼朋引类、关注社会正义、愿意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为此不惜违反当世的和占主流地位的社会舆论,从而与统治阶级发生冲突。它不是走投无路者的归宿,而是不受物质生活困扰的人们奢侈性的追求。游侠亦非谋生手段、更非追求发达的途径。游侠虽是人们自觉自愿的选择,但这种生活方式或许还会带来许多麻烦和不幸。一些人去做游侠主要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像唐·吉珂德一样。可惜没有产生塞万提斯这种善于把游侠的内在追求描写出来的作家。《水浒传》写的主要是被生活所迫的游民而不是游侠。

 

一些人受了古代游侠传统的影响,自动脱离社会秩序。他们被理想化的游侠生活迷住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往往与人性中的尚武精神、对超凡力量的崇拜和人性中对于善良公正的向往有关。古代游侠的流风余韵尚未泯灭,因此有些人、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青人、或是有一些叛逆精神的人们,便学做游侠。他们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追求不平凡的人生、或更有意义的生活便去做游侠。他们的济世精神近似那些立志渡脱人世苦难的高僧大德。

 

后世某些人采取的生活方式如果与古代游侠品格有某些契合的话,人们便称他们为“侠”,或说某某“有侠风”。如果他们再喜欢遨游天下,遍交友朋,那么就要称他们为“游侠”了。如果一旦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改弦更张。只要你没有加入有约束力的秘密地下组织,就不必像武侠小说写的那样要通过“金盆洗手”,才能回到主流社会中来。

 

三,游侠的品格是一种极成熟的人格

 

总的说来,游侠是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他们是脱离了主流社会秩序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品格却有一个大致公认的标准。这标准就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所说: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由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

 

这里所说包括以下几点:

①为拯救困厄中的人们,不怕触犯和背离世俗的道德观念。

②帮助他人,主动拯救辗转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不怕死,也不求回报。

③说话算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救人要救彻底。

④不逞强,不自我炫耀,谦让有礼。做默默无闻的奉献。

这四条也是后世人们公认的游侠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这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高尚的人格,是难以企及的。这些品格的实质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寻求社会公正不怕与统治阶级相对抗,汉代游侠们的为人大多如此。这种急公好义的精神,会受到普通人的爱戴,朋友遍天下,对民众有一定的号召力。统治者认为游侠是个极大的威胁。汉代最有品格的游侠郭解被灭族,可见统治者对游侠的憎恶之深;然而“天下无贤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朝廷与民间的评价就是这样的不同。

从司马迁所的几点来看,这是一种很成熟的人格。它不仅要依仗人性中所固有品格,还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以及长期磨练和修养。基于年青人的热情或一时的心血来潮的人作不了侠,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的人也很难成为侠,没有果毅坚韧的性格、没有百折不回、坚持到底的精神也不能做侠。

世间最想做侠的大约以年青人为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最敏感、多同情心、向往不平凡、向往带有浪漫色彩生活;他们易于为社会不公而不平,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热血沸腾。想象中的游侠生活是具备了上述一些特征的。因此想做游侠、想充当社会良心的人当中,在任何时代都是以年青人为最多。可是年青人很少有历练、是最不成熟的一群。那种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侠风说着容易,要做到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年青人在学习游侠时是很难成功的,甚至走上歧途、成为了轻薄子。东汉名将马援给他侄子马严、马敦的书信中就指出了这一点。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