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党小苗 时间:2010-09-05

  [摘 要] 阐述了中美慈善文化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民众捐赠积极性、捐赠的数额、慈善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慈善机构的性质等方面。从传统价值观、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慈善法等方面分析中美慈善文化不同的原因,并对推进我国慈善文化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 中美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财富观

   Abstract:This essay stat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ino-US charity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enthusiasm of the public in donations, the amount of donations,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character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is essay also analyses the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values, credibility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ws of charity. Lastly,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four pieces of advice on developing Chinese charity culture.
  
  Key words: Sino-US chari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charity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ion of wealth
  
  1 慈善文化的含义
  
  慈善即“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换言之慈善是人们从慈爱、慈悲和善意、善良等意识出发,从事实际的善事、善举等行为举动,是一种人帮人的活动。因此慈善是人对人的一种心态 , 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等,又是指建立在仁慈和慷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的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 ,是发自内心的“善待别人 ,善待社会 ,善待”的精神和理念的体现。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上的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注重社会道义 ,强调社会责任 ,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 ,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 ,再回报给社会 ,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平等性的特点 ,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1]。随着社会的发展 ,慈善事业的功能、慈善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大 ,由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 ,拓展到对公共生活的关注 ,如、、宗教、科研 ,甚至环保等领域。
  
  2 中美慈善文化的共性
  
   “charity”(慈善),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Christian love),意为“为上帝而普爱众生 ”,带有浓厚的宗教 (基督教 )色彩。现代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willingness to judge other persons with kindness”;“neighbourly love”;“help the person with money ,food”,即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博爱;救济,施舍等。《美国传统字典》解释其为Benevolence or generosity toward others or toward humanity(对他人或人类的仁慈或慷慨);Indulgence or forbearance in judging others(对别人的宽容或耐心);Provision of help or relief to the poor; almsgiving(向穷人提供帮助或救济);An institution, an organization, or a fund established to help the needy(为帮助穷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也就是慈善、博爱;宽厚、仁慈;救济,施舍;慈善机构,救济基金等意思。由此看来,美国慈善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主张博爱,仁慈,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
  虽然“慈善”一词是佛教传入以后才使用的,但慈善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仁爱”也是中华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的主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孔子倡导 “仁者爱人”,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他把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3]52。孟子认为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不忍人之心”是人们从事善举的动机所在。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孟子又提出“仁政”,即君主有了“仁爱之心”,方能施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当然这种仁政也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20之意。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里都蕴含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善待人,归结起来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即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和爱护他人,每个人都不应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慈善作为一种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的助人行为,之所以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并有所发展,就是因为世界各国文化都具有相同的道德价值观——慈善。
  
  3 中美慈善文化的不同特征
  
  尽管中美慈善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其共性不能掩盖存在于中美两国慈善文化上的明显差异。中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美慈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3.1 美国民众捐助积极性较高,而中国则偏低
  据人民网报道,中国每年的捐赠大约有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民众[4]。 1998年美国有 70%的家庭向国内外慈善活动捐赠,2000年该数据为 90%,人平均捐款 1 000美元以上;我国到2002年,人均只有 0.92元人民币。直至2006年我国社会捐赠资金约100亿元人民币,占不到GDP 0.1%,其中企业和组织捐赠超过80%,社会公众捐赠仍不到20%[5]。显然,美国慈善事业的主力军是非营利的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而我国参与慈善活动的民众很少,这当然有发展水平的因素。
  3.2 美国捐赠数额大,而我国则相对较小
  据人民网,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2005年社会民间和官方的慈善机构接受的捐赠款共约60多亿元人民币,但这个数目仅占当年18万亿GDP的0.02%,而美国的慈善组织接受捐赠额为2 830.5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17%。中美慈善捐款金额的差距显而易见。
  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0.4% 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 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而根据胡润中国慈善榜统计,从 2003 年至2007年4月榜上的 100 位慈善家共捐赠了近 95 亿元,其中2006年为56亿元,捐赠额约占他们财富总量的 4.8% 。2005年百富榜的前4名,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到4 000万元人民币[6]。中国的富豪是吝啬的,与此相比,美国的富豪则慷慨之极。例如,继巴菲特捐出375亿美元(约其财富85%以上)之后,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将自己580亿美元全部捐给了其名下的基金会,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撼。
  3.3 美国慈善机构数量多且类型多样,而我国慈善机构少且单一
  我国民政部统计结果是:截至2005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31.5万个, 其中基金会999个。而美国的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共有 140多万家,既有财力雄厚的大型慈善基金会如卡耐基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等,又有各教会附设的慈善机构,也有规模较小的社区组织,慈善组织遍及各个社区,比邻于、企业、学校。
  3.4 美国慈善活动民间性很强,而中国慈善活动行政色彩浓厚
  我国慈善组织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行政派生性特征,现存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慈善组织,都与政府行政部门存在 “血缘”关系。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等。真正来自民间的大规模的慈善组织极少。我国的慈善工作通常是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机关运作 ,受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较多 ,具有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 。美国是市场体制高度发达的国家,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形成已久,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以规范数量庞大的各类慈善组织、机构的活动,引导国内民众积极向慈善组织捐献,而政府一般不以行政方式直接介入慈善捐献活动,其慈善具有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

  4 中美慈善文化产生不同特征的原因
  
  4.1 传统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美民众慈善意识强弱
  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继承并了“仁爱”说,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在他看来,慈善之举都是发自人们内心深处。换言之儒家传统强调慈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认为慈善行为受到内在道德力的驱使,行善与否是个人的道德操行,由此将慈善作为一种自律要求,对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慈善活动较为宽容,无强制性规定。
  美国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基督教中的“原罪” 和“富罪”。在基督教中人的本性是“好”的,但是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人类就有了与生俱来的“原罪”。在这种说教下,基督徒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上帝的恩典上,他们顺从上帝的旨意,在灵性上净洁自己,努力去做上帝耶稣的良民,以期死后灵魂能升入天堂,否则在世界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早期基督教还认为富人天生就有罪,富人想要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产捐给穷人。美国宗教信仰者还认为 ,金钱等世俗的东西 ,其实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的,并不永远属于自己 ,最后要如数归还于上帝 ,这种宗教文化理念就是财富要“取之于社会 ,还之社会 ”。基督教把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使教徒有种恐惧感,因为不行善就会“下地狱”。 美国近90%的人信仰基督教,因此许多人都把慈善捐赠看作是对基督教道德原则的实践。 基于宗教的慈善当然比基于道德的慈善更能深入人心,更具影响力,因为慈善不能仅靠“恻隐之心”,还需要强制力。
  4.2 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而美国民众则较为信任其慈善组织
  缺乏健全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管理混乱、善款用途不透明,使得中国慈善组织发展滞后,普通人对慈善组织少有信任。善款被挪用等腐败现象的频频曝光,更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打了折扣,无形中影响了公众捐助的热情和信心。比如,1988年,中国大慈善家余彭年向湖南捐赠10辆进口三菱救护车,两年后被改造成了某些领导的专用车。盛怒之下,他将捐赠车辆悉数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疗单位,然而转赠的救护车再次被挪作他用。
  美国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不但要接受国税部门的管理和审查,而且每个公民都有权查阅相关报表,以确保捐款人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捐款用途,保护了美国人的慈善热情,也保障了美国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4.3 慈善法不同是中美慈善机构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中国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而在美国注册成立一家慈善性质的非营利机构非常简单,只要写清楚公司名称、地址、注册法人的社会保险号和主要业务方向即可,没有注册资金要求以及任何附加条件,同时还可向联邦政府国内税务总局申请免税待遇。 无需注册资金,又可免税无疑促进了美国慈善机构的蓬勃发展。
  4.4 传统伦理观和财富观是造成中国富豪不肯捐赠的重要因素,而美国富豪钟爱慈善事业主要原因在于其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美国赠与法
  中国是以父子关系为家庭轴心的,是一个重亲情、伦理的宗法社会。慎终追远、光宗耀祖,成为国人后代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国人的传承意识比较强,而把财产遗赠给后代,正是这种传承文化的必然结果,这一传统观念局限着相当部分民众捐赠。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赠与法激发了美国富豪们的捐赠热情。(1)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和基本精神 ,强调社会赋予个体的权利 ,强调个人自主、个性的自由,同时也倡导个人自立、实现自我和竞争等价值观[7]。美国文化中自立、实现自我等价值观促使慈善捐赠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美国文化认为靠自己的奋斗所带来的成功才是最有意义的,他们对继承家族财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巨额遗产只会助长子女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思想。因此温饱有了保障的普通人每年都会从收入中捐一些钱。(2)美国文化主张把慈善当作最重要的美德,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责任。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富人。正因为如此,《商业周刊》每年公布的慈善家排行榜比《福布斯》每年公布的富人排行榜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3)美国的遗产税、赠予税高也是重要原因,美国规定 ,当遗产额在 300美元以上时 ,税率高达 55%至 75%,而有些州不仅征遗产税还会对继承者再次征税 ,所以富豪们的后代要继承遗产会重重受阻。因此在美国慈善捐赠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慈善活动也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富豪慈善家云集的民间活动。
  4.5 我国慈善活动行政色彩浓厚具有原因,而美国慈善活动民间性强则因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孔孟儒学中以“仁爱”为基础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就是主张君主实施仁政。中国历代政权均十分重视慈善救济事业,把行善施救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儒家文化过于强调政府慈善行为 , 抹杀了民间慈善力量的正当性 , 认为个人慈善行为与政府的仁政不能并存。因此,社会慈善主要依赖于政府,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救助行为主要来自官办,如赈灾、义田、放粮济贫等。这也是我国慈善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慈善活动发展却极其缓慢的主要原因。
  美国民众对政府不信任,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因而那些由“性本恶”的人组成的政府并不会真正考虑公众的利益。美国民众还怀疑政府的公共慈善事业中存在低效率及官员中饱私囊等现象,因而更愿意投身民间慈善事业。
  5 推进我国慈善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美国,尤其是美国的慈善事业非常发达,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则不尽如人意,这是与中美慈善文化息息相关的,因为慈善事业离不开慈善文化,慈善文化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比中美慈善文化差异,探其缘由, 克服我们国慈善文化中落后的部分,继承和发扬我国慈善文化传统美德 ,吸取美国文化中的有益经验,对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5.1继承和发扬我国慈善文化传统美德,吸取美国慈善文化中的有益经验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和丰富的慈善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的环境中,我们要继续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仁者爱人”、“恻隐之心 ”、“施惠于人”、“扶贫济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同时我们还需将美国“博爱”、“感恩”等优秀文化融入到我国慈善文化中, 构建一种古今贯通、中美汇聚的具有社会感染力和引导力的慈善文化价值观。
  5.2 倡导正确的财富观
  我国慈善文化和美国社会一样由来已久,但是和美国人对财富的新观念不同,中国社会依然沿袭了旧有的世代相传的想法,将大部分财富传给子孙后代,或是自己恣意享用,开名车、住豪宅,乃至嫖、赌、吸毒,或是是将大批财产转移至海外,然后买绿卡移民。针对这种落后观念,美国“竞争”、“自立”、“自我实现”等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积极内涵的。
  5.3 完善慈善法律法规,转换政府角色
  慈善事业重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其具体操作过程是排斥政府干预的,因为政府的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我国慈善事业中政府的角色错位是限制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制订完善的慈善政策法律法规,以培育高质量的慈善机构,并引导其走向良性发展,政府尽快退出劝募市场才能推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5.4 制订遗产税法,激发国人的慈善热情
  中国的少数富豪,其财富集中程度位列世界第一。征收高额的遗产税无疑会使更多的富豪加入到捐赠的行列中或注册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去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5.5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的福利保障
  我国人民背负着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沉重的包袱。近年来, 医疗、教育和住房费用的攀升,更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目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得依靠自己来解决,人们不得不为明天的生计担忧,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能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才能激起广大民众的捐赠热情。
  
  []
  
  [1] 张 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2007,(4):10.
  [2]孔 子.礼记[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53.
  [3] 孟 轲.孟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 叶 锋.《福布斯》取消中国慈善榜说明了什么[EB/OL] . . 2007-5-25.
  [5] 沈亚军.慈善文化:中国慈善业的“短腿”[EB/OL] .http://www.gmw.cn. 2006-05-08.
  [6] 中国青年报.胡润榜百位慈善家共捐赠95亿 股份捐赠成为常态.2007-04-12.
  [7]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7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