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
[摘 要] “原生态”成为近些年文化市场的显著现象,而对“原生态”的界定却是模糊的,“原生态”现象产生的原因何在?对“原生态”如何进行形态判断和价值判断?“原生态”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批评学上的启示和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力求能使读者对“原生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原生态”;生态;生态批评;“原生态”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TBX]original ecology[WTBZ] becomes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in cultural market, but the concept of it is not clear. What makes the phenomenon of [WTBX]original ecology[WTBZ] come into being? How to make a shape and value judgment of it? How does it bring us the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the critical stud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around these questions and try to help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it.
Key words: original ecology; ecology; ecology criticism;original ecology art
一、“原生态”现象的出现
关注文化圈的学者和观众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一个“原生态”现象正在逐渐升温。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大获成功;一台名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陕北民歌经典歌会一度爆冷,一票难求;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主办了参赛者全是民间歌手的第二届南北歌王擂台赛;国内颇具影响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甚至把原生态唱法单独作为一个演唱技法,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时间,“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戏曲”、“原生态小说”、“原生态建筑”、“原生态食品”等等一系列相关词语出现在人们眼前。
人们对“原生态”这个概念由陌生到熟识,似乎什么东西只要沾上“原生态”就是好的、贵的。而对于什么是原生态,怎样判断原生态之类的问题却少有人问津。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有关原生态的定义,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材料,遗憾的是未能找到确切的原始出处,不过其基本演化轨迹是:该词是从自然科学中“生态”一词延伸出的,即是在生态学研究的启发下,把在自然状态下保留下来的环境、生物、人和文化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性的链条叫做原生态。自然科学是严谨的,十分重视概念的界定,而由自然科学引入人文科学又演化出的“原生态”却不具有科学、规范的界定,即什么是原生态、判断是否为原生态的标准,从来都是模糊的。因此国外学者极少使用“原生态”一词,与之相对的的“原生态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实用不重逻辑界定的思维特征。
然而,西方人虽然不太使用“原生态”,却对生态批评较为热衷。“生态批评”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批评潮流,它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美英初露端倪,从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国内也从本世纪出开始了“生态美学”、“文艺生态学”、“生态文艺学”等课题的研究。有关“原生态”的使用,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很少有人使用,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使用频率增长迅速,可见,国人使用“原生态”与西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生态批评的影响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进入20世纪中期,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引发了西方思想领域的反思与自省,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批评被作为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途径在全球不断掀起“生态浪潮”。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新的问题也开始浮现,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减少、本土文化遭遇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城乡民族之间矛盾凸显……尤其是化时代人的“异化”这一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严酷现实,不但未得到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原生态”现象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出现的。
总的来看,“原生态”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环境破坏、物种消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们开始关注自然保护环境,一种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的理念在人心里形成;2.现代人对自身“异化”状态的恐惧导致关注自然与人性的联系,研究具有原始意味和生存状态的人类文化现象,希望为现代人的困境提供启示并找到出路;3.生态学的发展,生态文化、生态美学的研究都为“原生态”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4.出于利益目的,商家的炒作、偷换概念,艺术家为夺人耳目套用原始艺术或民间艺术形式,都在客观上使“原生态”的影响扩大。而使用的泛化必然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一是普通群众对“原生态”的认识更加模糊;二是专家学者各执一词,不在同一层面上讨论,实际意义不大;三是以上两点消极影响使得“原生态”现象产生的初衷难以实现,就是说虽然影响扩大了,钱赚得多了,保护、研究的目的难以达到,解决人类自身困境的要旨不能实现也是惘然。因此,澄清“原生态”和“原生态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二、原生态的形态判断与价值判断
(一)形态判断
还是从杨丽萍的《云南印象》谈起。说起《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上已是路人皆知的话题,虽有许多人还未曾目睹其尊容,就其形成的强烈冲击和媒体报道,也足以证明杨丽萍编导的《云南印象》原生态舞蹈的巨大成功。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抑或是不可思议?杨丽萍《云南印象》没有刻意在作品中拔高大而空洞的主题,“太阳”、“土地”、“火祭”、“雪山”、“天国”等每一个名词都让人感觉到真实,又富于诗意,用最质朴的、最原始的又最艺术化的动作来传达一种生命的信息、一种生命的情调、一种生命的本真昂然绽放的激情。同时,《云南印象》中舞者的步伐、手位都无法用我们的规范来言说,都是那样的整齐,那样形神兼备,心口一致,心灵与肉体合二为一,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有心灵的撞击与舞蹈艺术的“原生态”之美。然而,真正到云南考察观光过的专家、旅客从当地感受却又是另一番结果,那里虽然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但是物质生活匮乏,民风淳朴但是缺少现代文明的滋养。同舞台上那壮美的场面、激情的表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会这样,究竟真实生活中的和艺术世界里的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生态呢?笔者认为,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上的原生态在和现实世界中的原生态并不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
“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以《云南印象》为例
现实世界里的原生态是指那些保留了原初形态的系统的可循环的自然环境,或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相对封闭对立的人文社会环境。比如说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保护区,它拥有完整的生物群落和食物链,物质消耗也基本在自身环境中完成,如果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它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形态,保持物种、资源、生物链的平衡。相对于自然环境里的原生态,人类社会的原生态较为复杂。因为它不但有物质形态层面的特征,还涉及精神层面。比如说一个原始部落,它有自己活动的区域范围,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制度,有自己的生产交换,有确认自己身份(包括个体和族群)的精神制度和信仰等。总之,无论是自然原生态还是人文原生态,它们存在于我们身边却又远离我们的,是一种活的、运动着的完整体系,绝不是某一个唯美的片段,或者一厢情愿的纯洁。
那么,如《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种标榜“原生态”旗号的艺术形式能否称得上是“原生态”呢。一些专家认为,这些所谓的“原生态”更多的是一种吸引观众借而抬高身价的策略,说白了就是一种炒作。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些鼓吹着“原生态”的舞台后面确实存在着商业运作的操纵,我们也应看到,像民歌、原始舞蹈这类具有“原生态”性质的艺术,在离开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来到舞台之后,就不同于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了。既然如此,是否就说明只有活生生的存在于现实里的才叫原生态,一经提炼、包装、舞台化就不能算是原生态了呢?笔者以为,这样说也过于绝对化了。因为“原生态”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范畴,我们用以判断原生态的标准就不是统一的,那么原生态的形态也就难以用类型化的方法衡量。或许,象《云南印象》这样的运用现代舞台手段的大型歌舞无论从场面上、演员选择上、目的上都不同于现实西南部族的节庆歌舞,但它们所反应的我们称之为“原始”的少数民族部落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从表演中迸发出的那种生命力的激情却又如此的吻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人类的艺术形式,一经我们定义为某种艺术,就有了类型化痕迹,而真正活生生的原生态的艺术是存活在完整的原生态体系里的。我们把它分割、提炼、转化而成舞台艺术,本身就具有标本化的意义了。因此,可以说这种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舞台艺术同样是原生态的,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原生态艺术模型”。譬如陕北民歌是原生态的,阿宝的演绎方式就可以称之为原生态陕北民歌艺术模型。
虽然我们说《云南印象》这种舞台艺术具有原生态特征,但并不是承认所有标榜“原生态”的表演都是原生态的,将那些打着“原生态”幌子的欺骗观众的纯盈利性炒作剔除出观众的视野就是批评家的责任了,这点留待下文详述。
明白了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原生态”分为现实性的和性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原生态”的价值何在。现实中的“原生态”可以分为和人文两类,它们更多是具有科研性质的活化石,是用以研究、解释人类文化及自然环境多样化的样本。虽然化已成为现今全球共同的趋势,并不证明就是唯一正确的人类发展途径。而它给人类带来相对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危机,民族危机和精神危机。此时,被我们认为落后的所剩无几的少数民族原始部落(笔者在这里用“原始”仅是转述人们通常的叫法,绝无歧视之意),它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对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新的视野和解决自身困境的启示。对此,生态文化研究者们已经迈出了第一部,他们的研究对我们的认识是具有颠覆性的。“初民文化的确趋向于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存。尽管原始民族也要改造环境,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但很明显,他们中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的模式,能够相对稳定的建立起人口与自然群落之间的平衡关系。”[1]18-19“部落文化是一种稳定的、令人满意、生态健全的存在,而不是荒凉、贫困、龌龊与短命的存在”,“是一种人类上最成功与最持久的适应方式”[1]23近年来,生态文化学者在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生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的价值:首先,给农耕文化先进论、工业经济文化先进论和单线进化论(狩猎-畜牧-农耕-工业)提供一些“伪证”的材料。其次,提醒人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化的时候对于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自身的逻辑给予更多的关注。再次,为生态人类学或生态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如果我们能抛弃汉族农耕经济中心主义和西方工业经济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忘却“狩猎-畜牧-农耕-工业”单线进化论,不带偏见的融入少数民族那看似简单甚至原始的文化之中,用心去体悟他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关爱那被所谓“文明”视为异己力量的自然,则会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演化逻辑,并具有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所无法取代的优越性。”[2]
至于艺术上的“原生态”则更多是带有标本性质的可供人们认识和接受的文化载体。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是一种策略和手段。说“原生态”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因为人们鼓吹“原生态”是带有明显目的性的,即是一方面希望借助现代传媒和广告效应,唤起人们对原生态价值的重视和原生态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或商人寻找创作灵感和收益的突破口。
然而,有专家提出质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民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有代表性的还是《云南印象》所引发的“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印象》的启示。这个歌舞集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来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怎样能既让人们认识、欣赏原生态艺术,又不破坏这些原生态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态体系,这是现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批评学上的意义和启示
“原生态”由自然被引入人文、艺术领域本身就是被作为一种模式、形态来看待,具有评价标准的含义,但是由于媒体和商家在使用上的泛化,使得其含义与影响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积极。较之媒体和商家,学者们是严谨的,他们在运用“原生态”这个词语时,老老实实地承认“现在的这种民歌节方式其实是不得已的,把全国各族的民歌手集中到一起比赛,其实已经改变了他们本身的生态了。”对此,批评家、文化工作者更应以积极态度介入对“原生态”相关现象的批评,引导人们正确区分现实“原生态”、“原生态艺术”、“原生态现象”,对其价值和意义作出客观判断。
有关对“原生态”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联系到文学批评的功用来看,文学批评除了具有审美功用外,还具有文化功能与社会综合功能。文学批评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评价方式,以其特有的批评话语,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3]71“文学批评的社会综合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文学的‘精神上的指导’这一社会职能而产生的。因此,文学批评的社会综合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学建设与思想建设,进而表现为人文传布与社会影响功能。” [3]78原生态批评最终关注的还是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困境,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物质进步与精神富足等一系列矛盾。
进行“原生态”批评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支撑,在此,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所作的贡献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的发展。一般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及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应该不会涉及生态和环保。然而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的学者,还是得出了我们惊讶的结论。马克思在对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进行关注时说道:“从自然角度看到现代农业的消极的——比如,毁灭性的——一面,是李比希的不朽贡献之一。” [4]在李比希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破坏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析,进而在《资本论》中得出一系列关键性的生态结论:(1)资本主义在人类和地球的“新陈代谢关系”中催生出“无法修补的断裂”,而地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永久性生产条件;(2)因此,必须要求把新陈代谢关系的“系统性恢复”看作“社会生产的固有法则”;(3)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规模农业和远程贸易加剧并扩展了这种新陈代谢的断裂……[5]12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生态学的兴起和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生态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试图用生态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和超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展到生态社会主义,然后到今天的马克思的生态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与生态学关系研究中所经历的这三个主要研究阶段,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生态社会学和生态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5]113
“原生态”现象的出现,既对有责任感的批评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批评家发展理论,开创局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原生态”批评的目的应该是大众明白,原生态的“原”并非原始、落后的意思,更不是越原始、越落后的就越有价值。即便是真正有原生态意义的形态也是不断吸收、转化而来的,即是说它是活的、运动的。懂得这些,就要明白,我们今天提倡原生态、生态批评,不是为了复古,不是要封闭,要限制发展,而是要从人对自然环境和原生文化的破坏进行反思。每个物种、每个生态环境、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其独特价值。对原生态的人类文化尤其如此,它可能有独特的研究意义,或是某种文化取法的源头,也可能是一种过渡形态,为艺术创造,和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在内的各个人文学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样本,无论怎样都具有不可复制的重大价值。“原生态”批评的首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原生态”的重视和保护,使得各种维系“原生态”艺术模式生存的生态环境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只有这样,诸如“杨丽萍悖论”之类的困境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只有这样,有朝一日,人们才可能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欣赏到真正的原生态艺术。才有可能从这些“原生态”之中得到启示,治愈如“异化”等现代人的痼疾。
[]
[1] 乔晓勤.危机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廖国强,何 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8.
[3] 张利群.文学批评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3.
[5] 张 华. 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构建[M].北京:中华书局,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