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强化财务监管在国企改制中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3
【关键词】国企改制;财务监管;控制
自2002年在正式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国企业开始纷纷抢滩登陆,中外企业合并、重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企业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现象屡见不鲜。在此情况下,随着五年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国有企业的改革更加刻不容缓。改制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怎样改、如何改,改成什么样,还得再三考虑。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国企改制和强化财务监管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入手,强化出资人监管
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财务账簿成为出资人监管的关键。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投资管理委员会,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投资都应纳入集团财务战略规划,并牢牢掌握对整个企业集团与控制的决策管理权以及例外投资事项的处置权。企业应建立控参股公司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和重要财务事项备案监督制度,应配套开展财务预决算管理、财务动态监测、核算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及企业外部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以形成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
在风险控制方面,企业应在调查、研究、行业内外及本企业不同时期风险控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建立本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引导和组织企业集团清理高风险业务,对于前景不明朗的高风险业务,应该及时退出,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二、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中央这几年来始终不渝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大型国企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针对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国有企业应在改制过程中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改制措施,譬如,寻于企业改制形式,可结合各自的不同情况,按照 “抓大放小”的思路,采用成立国有独资公司、组建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职工买断股权、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充分放开搞活国有资产,盘活存量资产。 同时,应不断完善董事会管理,实现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开,以有效落实股东责任。对此,可采用向改制企业选派外部董事、聘请独立董事等方法,提高董事层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
三、核定企业主业,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优化国有企业经济结构
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存在行业分布过宽,部分企业主业过多、主业方向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先行明确企业主业和发展方向,随后,应积极推进企业的联合重组、辅业改制工作,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部门集中。以国有特大型企业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为例,几年来,在山西省国资委、山西焦煤集团等主管部门的改制改革要求下,西山煤电集团在精干主业、剥离辅业、压缩管理链条、强化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循环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企业的主业不断壮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增长,企业技术中心也顺利跨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四、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
多年以来,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等原因,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一度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减少乃至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成为企业加强财务监管的关键之所在。笔者认为,要防范上述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检查,以及国有产权交易的规范运作。各改制企业主管部门及改制企业自身应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好企业改制、产权转让的各个关口,产权交易应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操作。规范运作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力维护改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开展税收筹划,为改制的后续打下良好基础
税收筹划是企业改制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税收筹划,可极大提高企业效益,维护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企业横向收购和纵向收购为例,若选择同一行业内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则是横向并购,可以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从税收角度看,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并购后规模的扩大,可能变为一般纳税人。若选择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合并,则是纵向并购,可以加强各生产环节的配合进行协作化生产。对并购企业来说,由于原来向供应商购货或向客户销货变成企业内部购销行为,其流转税纳税环节减少。又以企业并购中的正向并购和反向并购为例,根据并购企业双方不同的盈利和亏损状况,选择不同的并购方式,可有效抵免企业所得税,取得巨大节税效益。
六、改制后的管理
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相反,改制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辛。国企改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改制是要从根本上理清国企的产权关系和由之带来的治理结构问题,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就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了。
(一)全面开展财务预测和决策工作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测是金”。决策的未来性决定了预测性的重要性。如果预测不准确,就影响决策的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准确的预测。具体的财务预测可选择前景预测、资金需求预测、销售预测、成本费用预测、收入利润预测等。如煤炭生产企业,最基本的是要预测出明年的市场状况(包括进出口贸易预期,市场占有率,产品结构,市场的需求结构,产品的生产结构等)、预测资金需要量、成本费用。进行财务预测,必须确定预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资料,进行预测分析,尽可能做到符合客观实际,制订和选定预测方案。随着机技术的发展和预测软件的开发,预测所需的时间将缩短,预测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大为提高,预测信息将更加准确地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信息和数据。
(二)做好改制企业的财务计划和控制
做好改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做好各项财务计划,具体包括现金计划、融资计划、投资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分配计划等。改制企业在拟定目标、组织实施、衡量绩效、调整偏差等诸方面均要加强事前、事中控制及事后反馈工作。例如,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不仅仅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决定了企业生存发展。失去了成本优势,就失去了市场优势。加强财务控制,对改制企业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譬如,有的公司在改制后对电话费实行了定额管理,根据综合系数确定话费标准,超额自负;差旅费实行包干制,取消实报实销制;汽车油耗按里程计付,节奖超罚,制止了“喝汽油”的现象;业务招待费根据业务量、经营额度的大小综合评定额度,实行定员定额制。通过上述措施,不仅成本费用得到了控制,而且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增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效益管理,是要节约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反之,有些虽然使眼前的成本费用增加,但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支出,则必须予以保证,也就是说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分析。
(三)搞好改制企业的财务核算和分析
改制企业的管理者根据财务核算的数据资料,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肯定成绩,经验,揭露矛盾,特别要发现本企业有哪些因素、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便今后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之,体制的变革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近几年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下,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管理,锐意创新,在此衷心祝愿我们的国有企业在改革改制的道路上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
[1] 傅元略.价值管理新方法:基于价值流的战略管理[ J ].会计研究,2004,(6):48.
[2] 曲柯. 浅析国企改制中的职工权益保护 [D].贵州:贵州大学, 2007.
[3] 杨启先.国有企业改革与产权制度建设 [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2).
[4] 罗能生. 改革的主体与改革的深化——深化国企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1).
[4] 李炳炎,牛政科.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的理性反思[ J ]. 探索, 2006,(6): 83-88.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