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兼评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01
编者按 本刊开设“管理战略”一栏,其目的在于强化本刊这方面的文章力度。由于种种原因,的管理水平(无论是管理、行业管理还是国家行政管理)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准,而中国的与改革,离开高质量的管理,一切便无从谈起。进入90年代,管理理论在发达的化国家又有长足的发展,对管理的重视已上升到战略层面。为此,处于急速发展中的中国更有必要高度重视管理问题。王缉慈的文章介绍了“环境”的培植对于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作用,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概念,其实质是新的生产方式将可能带来的新的管理课题。欢迎各界同仁给“管理战略”一栏赐稿,任何有价值的管理类文章均为本刊欢迎。

一.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

60年代和70年代,发达国家对创新的传统认识是 “线性模式”的思维,正如R。米彻尔(MitcheD)1989年把创新的过程比喻为“急速前进的队伍”,即,“某人在研究 实验室里提出一个思想,把它交给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制造部门根据设计图纸的规格来生产,最后,产品拿到市场 上销售。”这个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中试一生产一销售的整个创新过程都是在企业的内部发生的, 而其他企业 采用新思想或新产品就是创新的扩散。在我国,80年代和90年代初关于技术创新的很多,例如对产品生命 周期模式和创新扩散模式的研究,都以这样一种认识为出发点。

早在80年代初,有些西方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创新 过程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最近的大量研究进一步证明,创新过程以及它的空间格局要比过去所认识的情况 复杂得多。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是频繁反馈的。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 的线性模式, 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即不同的创新 源,例如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活 动都有可能创新。而且,创新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 当代的创新往往是对原有 技术进行改组和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消费方 式,它是渐进和持续的过程。 当代创新的目的不只是能创造新技术,而且是能不 断地把原有的技术进行再组合和再应用。从美国健谷的 经验来看,创新不仅仅来自多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包括很多不同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知识。也就是说,光有研究与开发还不够,还需要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办法。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简单地改善原有产品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必须开发基础的新技术。然而创新的公司本身,或者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本身,都很难迅速开发足够重要的新产品。实际上,比较复杂的技术系统,例如信息和通讯系统,和能源系统,遗传和生物工程系统,又可称为 “大技术系统”,它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需要通过大量公 司之间的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单靠某个先进的实业家,或者单靠建立个别的新企业,是 无法迎接严峻的挑战的。复杂技术的应用特别需要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

二.区域创新环境是增强国力的必要条件

80年代后期国外的大量文献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以 及技术创新的地方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激烈的国际高技术竞争面前, 国家内部创新环境十分重 要。而且,高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国家内部,成功的高技术企业往往在地理上集中 在少数区域内。在这些地区,存在着刺激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一种创新的“空气”,创新产生于“空气”之 中。区域创新环境是增强国力的必要条件。

区域创新网络是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 以及企业与 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的稳定关系。从狭义上说,是指正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战略联盟、合资 企业、以及和供应商、客商的垂直联系等。广义的创新网络还包括由于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在长期交易中所 发生的非正式交流和接触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相对稳 定的。 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才能培育企业家,达到技术知识的再组合,致使新技术渗透到社会中去。区域发展 的优势来自网络系统。80年代发达国家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建立在采用网络的基础上的。

创新网络可以在各种空间规模上形成。一种是全球 性的,例如企业运用战略联盟来开辟国外市场或探听远 距离的技术新信息。另一种是全国性的,例如国家的合作研究机构, 主要大学和国家研究实验室建立正式的合 作关系,通过合作来提高竞争能力。还有一种是区域和地方性的,通过企业的地理接近和地方联系来获得创新 能力。8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区域和地方性的创新网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域创新环境就是区内企业合作创新的网络系统。 过去的文献把产业组织形式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等级形式,即大企业组织内部化;其二是市场形式,企业可以使 用市场来购买原料和获得各项服务。现在看来,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或者等级的组织,或者政府的产业政策来 满足对合作创新的需求。一方面,对于知识的再组合来说,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创新所必须的知识是很难 交易的, 即使可以交易,也要付出很高的费用。另一方 面,靠单一的公司来完成大的创新项目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单个企业不能支配全部的创新过程,企业与外部的 联系便十分重要。很强的内部要素只能保证企业控制它的特殊专门知识。为了加快开发的速度, 它不得不依赖 外部技能。 当代企业是对环境开放的组织,为了创新,它必须向上游和下游组织开放。公司.供应商.客商三位一 体在创新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公司要学会利用外部联系,解决困难,达到目标。

网络是在市场以外以及在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比等级组织灵活。网络是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包括文化、技术、制度、各方面的交 流。认识到在等级形式和纯市场形式之外,还存在网络形式,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上的一场革命。

当代的区域创新网络又是伴随着精于灵活的生产方 式而出现的。它被称为“灵活生产综合体”。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区域内社会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来决定的。区域 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是认识到区域创新网络的意义。区域创新网络可以被看成是发展企业和区域的一种 新的制度性的手段, 它可以激活环境,即活化资源和信 息,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使企业更好地控制环 境。因为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内部组织等级之间的一种形式, 与市场交易相比, 参加网络往往可以使企业更稳 定。在某种程度上, 企业加入区域网络可以达到资源和信息互补。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更是如此。因此,网络可以 增加创新的能力,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

根据目前的认识,区域创新网络(简称网络)有以下 特点: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向各种信息源开放,因此 它比公司组织的等级制提供更广的学习界面。除正式合作联系以外,在网络中面对面非正式接触的频率很高。

网络系统中的公司间、公司与机构间、公司与大学间 的界线是多孔状的,使它们相互渗透。公司在竞争的同时相互学习,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正式的合作,及时了解 变化的市场和技术。

在单个交易伙伴的感知不清楚的时候,通过网络可 以创新。创新发生在本地公司通过网络解决问题的共同轨道上。网络有使企业互惠的性质。 当有利的时候互相 作用,不利的时候网络自动停止。

结网可能发生在不同空间(经济、地理、社会文化)的 不同层面,形成非常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结构。对每一个问题, 找到适当的伙伴。结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共同 的理想,例如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理想可以产生新的观念、新的反应和决策,使人们相互合作。稳定的合作还 需要高度的相互信赖。

通过创造机构可以鼓励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相 互作用,构筑区域创新网络,引导它们发生多维合作的自组织过程。网络和其它生产组织系统一样,是一种构筑 物,必须不断维修。

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反映了企业在技 术和经济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研究与开发时期长.费用高昂;另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获利时间缩 短。为了更侠地进入市场,大公司纷纷采取全球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以缩短研究与开发的过程,降低费用,开辟 市场。

大量事实说明,在企业的全球化过程中,区域创新网 络和企业的“嵌入性”(embeddedness)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植根性”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如果完全依赖全 球化战略,即实行“真”全球战略,以全球网络来完全取代地方网络,将会腐蚀区域创新网络,使企业和区域失去内 生的竞争能力。其次,采取全球战略的企业需要了解“嵌人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必须当地化,使自己 植根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为此,分公司需要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规划等方面都有自主权。
三.新产业区的形成与 80年代后期,国外在研究意大利东北部的灵活专业 化产业区时发现,区内之间,包括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顾客和竞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 都是独立的,通过一些中间性的服务矾构,使小企业组成,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于意大利东 北部的这种新的专业化生产区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等区域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它们的发展道路可以归属于同一类别,统称为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是由服务于全 国或国际市场的小企业组成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小企 业的综合体,是培育竞争优势产业的地方创新环境。

当代的新产业区是打破福特生产系统以后出现的。 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等级化公司被小企业为主的灵活生产网络所取代。这个模式的出现, 降低了对跨国公司分 厂的依赖性。在目前对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中,突出了“网络”和“嵌人性”是定义和认识新产业区的关键概 念。 国外中对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和北美国家的一些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下举两个例子。

意大利的小城市萨斯索罗集中了世界瓷砖生产量的30%,出口量的60%,使意大利的瓷砖获得了国家 竞争优势。萨斯索罗瓷砖生产的发展是一个高度地方化过程。生产瓷砖以及制造模具等相关设备的企业、生产 原料的企业和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运输企业,与瓷砖工业有关的设计、后勤、商业广告、财务等的专业性咨询企 业形成了密切的网络。萨斯索罗的工程师、经理人员、维修服务人员、设计人员等专业人员在本地的流动性很大, 企业可以按专业需求在本地录用和解雇人员,可以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这些企业还建有瓷砖产业联合 会,为企业共同关心的国外市场研究等提供服务。以波多格纳大学为基础的陶瓷研究中心与小企业之间有稳定 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新产业区的特点是:企业问既有高度的劳动分工,又有密切的投入产出联系;企业以主人公 态度积极参加网络的集体活动;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密切的面对面接触。

1994年一项对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两个高技术综 合体的对LC研究说明,硅谷所以能够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而一次次争取主动,常胜不,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传 统产业组织的灵活开放的区域创新环境,而128公路却由最初的优势地位渐落到现在的停滞和被动,这归咎于 其高技术企业深得本地工业传统的真传,虽然多从小公 司创业,但站稳脚跟后即模仿大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以 价格战展开竞争,以致大大降低了持续创新能力。

从区域创新网络的信息传递系统来看,硅谷为高技 术人员提供了无所不在的面对面交流信息的机会,包括 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场合。谈话双方披此对等地交换 信息,由于人际交往范围广泛,谈话组合不停变化,技术信息就在行业和区域内传播开来,达到知识共享。本来, 在商业竞争时代与对手分享信息和成果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但在争取不断改进技术和创造发明的人看来,这 种互相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完善新设计,激发新灵感,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的。况且技术创新如此之快,把创 意变成产品费时不多,而仿制总要落后一步,落后一步就有天壤之别, 因此保密和中请专利在硅谷已经意义不 大。硅谷人懂得在技术创新中主动的价值,因此不太在 意被伪造的危险,而是以攻为守,取得成功。这种不损害 个体利益的信息共享使得整个区域的智力资源发挥出合力。如此密集频繁的信息交流,相当于随时随地都在组 织集体研究。与其他物质条件相比,这种企业家与伙伴问密切交流、信任、合作的无形纽带可谓无价之宝。

无论是萨斯索罗还是硅谷,都存在区域创新网络,企 业深深植根于本地的社会文化之中。在这里, “区域文 化”比“企业文化”更加重要;“区域内的企业家”比“企业 家相互作用的区域”更加重要;“学习型区域”比“学习型组织”更加重要。

四.我国需要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环境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由于当代技术的迅速变化,我们 过去所采用的传统方法和传统的政策工具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各类企业和区域的发展, 尤其是高新技术 企业和开发区的发展,都需要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我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孕育着强大 的创新潜力,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从总体说来,与发达国家的 高技术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预言,如果在区域创新环境这个重要问题上不下工夫, 与发达国家技术创 新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这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

尽管我国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仍然 需要认真从技术创新的出发,考虑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和培育问题。例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初期发 展具有国外新产业区的三个主要特点——小公司为主、新公司形成和创新性,与硅谷的发展道路有共同之处。 然而,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却只重视发展大公司以及与区外、国外公司的合作,忽视了与本地公司的联系 和合作,与硅谷的发展背道而驰。如此—卜去,中关村将会发展成跨国公司国际网络中的一个微弱的节点,从而使 区域创新网络受到腐蚀,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减弱。在国外新近的很多文献中,例如对英格兰硅谷的研究中,已 经指出过这种发展道路的危险性,并十分强调依靠内力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

区域发展取决于网络的发展,或者说,区域发展中一 个很强的决定性因素是结网的能力。因为网络可以使区域很好地活化资源,传播信息和知识。结网的目的是使 地区资源活化。区域政策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把区域内人的技术知识和设备灵活调动起来。

区域创新网络的目的是形成合作的能力,以解决创 新的问题。区域合作联系可以通过公司的地理接近和不断的相互作用(互动),通过区域机构的建立,通过区域的 经济政策而逐渐达到稳定。必须让企业知道,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实体。创新是一个集体的过 程。企业与本地其他企业、和本地环境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创新的重要问题。

为此,政府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它们的一些共同兴趣 和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一些讲习会、座谈会、展览会;打破企业界限,建立一些民间的文体活动组织,如球 队;提供一些共同活动场所,如公共食堂、公共阅览室,从而鼓励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相互作用, 引导它们发 生多维合作。在实验室及其设备的充分利用方面也有很多潜力可挖。 五.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

在这里,需要指出我国最近宣传舆论中的一个误区. 就是盲目“上规模”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为增强国力,需要提高规模经济,建立大型企业集团。但 是,绝不能笼统地讲上规模和建立企业集团。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好,我国现实已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认识,使得有些地区不顾实际,一味地追求“上规模”和“大公司战略”。我国当 前对培育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小企业是非常忽视的.例如,已建立的“孵化器”(创业中心)多流于形式,反之, 拼命追求上亿元的大项目,但又资金不足,只好依赖于引进外资。大企业和小企业各有利弊。当前,随着新技术革 命的展开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小企业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人员精干、机构精简、决策速度 快、固定资产投资少,“船小好调头”,易于实行市场空隙战略,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创新能力强。同时,靠着 独立经营者的自豪和责任感,很多小企业获得了成功。研究表明,虽然小企业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在资金来源、 销售和信息网络的建立、经营环境等方面的不稳定等),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小”而造成的,而 是因为它们的孤立和分离。通过合作和建立小企业网络,完全可以克服困难,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另外, 企业需要在本国有竞争对手。大声疾呼培育 大集团的理由是为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关系到我国下一个 世纪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问题。当然,我国的 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偏小,应该重点培育一些目前有基础 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它们壮大规模,筋身国际市场。几年来,一批大企业在需求驱动下,带动了困危的小企业,同 时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国际经验表明, 国内世界级的竞争优势企业往往是成组产 生的, 不可能依靠一两个国家冠军来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硬 的本地竞争者的存在都刺激国家竞争优势工业的创造和持续增强。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企业需要在国内有竞争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不在大小,而在于创 新。并且,在国内激励同行业竞争是至关重要的。在考虑培育“重量级选手”时,不能片面重视规模因素,而要研究 它们是否具备最有生气的、最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国内环境。

因而不能盲目地“上规模”,而是需要认真地认识我 国的国情。产业的组织形式怎样才能合理,取决于规模经济与不经济、范围经济与不经济这两组矛盾力量的对 比关系,市场容量、技术进步、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社会文化等因素,以及工业设计、零部件标准化的影响等。产 业组织合理的最终的衡量标准,是使交易费用最小化。企业网络是等级制的大企业和市场以外的新的组织形 式,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各地规模经济的出现受限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 组织费用等,以及更深层的原因,也就是文化因素,即社会资本的供应问题。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在社会中由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而产生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大小与在一组人群中是否存在处事的共同准则或“德”,即 信赖、忠诚、诚实等密切相关。社会资本的出现和传递只能通过文化机制,例如通过对传统、宗教、的习俗,以 及种族的价值观等的改造,而不能由单纯的理性投资,例如办来创造,更不是通过政府部门做“好红娘”、“好 家长”所能培养起来的。我国企业规模一向偏小的原因之一是社会资本供应不足。

由于社会资本供应不足,以及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不 足等因素,本文提出,我国现阶段不宜不顾条件而盲目实行大集团战略。无论是等级形式的大企业,还是网络形 式的小企业,凡是经济效率高的产业组织,都需要有充足的社会资本供应。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是基 础。在我国当前社会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无论是等级组织还是网络组织,都需要政府的干预,并且付出较商 的代价。相比来说,培育网络组织的代价小一些。对于一些成功的小企业(或“小巨人”企业),宜保持它们的独立 性,保护它们的创新能力,并借鉴网络的组织形式,来克服小企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鄙人才、管理和技术水平上的 “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