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价值增长战略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着实现价值增长这个战略问题,分析了我国企业在近30年里实现价值增长的主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企业进一步应选择的价值增长路径。
关键词:企业价值 核心能力 战略

提升企业价值,为股东持续地创造财富是企业根本性的战略目标。根据莫迪利安尼 (F•Modigliani)和米勒 (M•H•Miller,二者简称 M• M)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企业的评估价值等于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加上预定期限内企业增长的评估价值,前者是企业以前投资的结果,后者是企业未来利润增长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体现,是企业战略决策对价值增长的反应。由此可见,实现企业价值增长必须从战略层面上予以谋划。企业价值增长战略就是企业在战略的协调和主导下,调配资源、集合众力,积极开展研发业务,寻求企业与环境的动态优化,以实现企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发展模式。

企业价值增长战略模式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企业在缺乏战略管理理论和价值评估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创造和实践着其独特的价值增长战略。根据对环境的适应特点,我国企业的价值增长战略有三种主流模式。

机会型价值增长战略
采取这类战略的企业大多没有固定的产品,或者并不依靠其拥有的产品和技术,而主要靠它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或对转型期市场较深的洞察力来牟取利润。这种战略的主要特点是能把环境变革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牟利机会。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有多种盈利的技巧和渠道,比如,它们能依靠对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机会的准确把握,灵活地组织市场资源;利用僵化体制的变更,有计划地利用政策空隙策划某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利用政府官员的腐败进行权钱交易,赚取超额利润,或纯粹倒卖政府批文等官方文件而获利等等。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上世纪90年代以后采取这种战略的公司渐趋减少。

扩张型价值增长战略
扩张型价值增长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数量扩大、地区开拓以及多元化经营来实现业务规模、范围的迅速扩张和企业价值提升的企业价值增长模式。这种战略的特点是:通过增加古典生产三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迅速扩张,并期望得到规模经济,属明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企业的扩张似乎有着充足的动机和理由。当经济改革在城市展开时,长期的短缺经济和被压抑的消费欲望成了企业进行数量上迅猛扩张的动力源泉;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和逐步深入的对外开放促成了企业以低成本优势实现了地区扩张和跨国销售;持续不断被激发的消费欲望和不愿放弃任何潜在盈利机会的经营者,又将企业引入愈来愈广泛的多元化经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大约十年或更短的时间里,我国许多企业的业务规模和范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价值也得到了迅猛提升。

创新型价值增长战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采用扩张型价值增长战略的企业逐渐露出“生理机能紊乱”的病症,有的患了“大企业病”,很多企业由于主业不突出而效益严重下滑,也有不少已经成了“被吹爆的气球”。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体制和管理制度与庞大的组织和业务规模不相称,高昂的运行成本与微利时代的到来之间的矛盾,以及更为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没有核心能力、缺乏长期适应性之间的冲突等。于是,我国企业展开了新一轮的组织结构和体制的调整和变革;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范围,确认自己的主业,清理、剥离或外包其非核心业务资产,出现了“归核化”的趋势;开始重视研发,重视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力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重视市场开拓策略和手段的化,巩固和发展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重视管理思想、人才、方法和手段的化等等。这些变化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延续和深化,通过创新提升企业价值已渐成趋势。可以预见,创新型价值增长战略将逐步成为我国企业价值增长的主流模式。

企业价值增长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的非科学性
我国企业战略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性的匮乏上。战略的长期适应性是指企业为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应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我国企业战略的相对稳定性较差,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企业战略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概念,虽然有些企业在自己的经营中,自觉地提出适应环境的种种思路,但其科学的战略观念却依然没有形成。而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经营者很难在环境复杂多变的转型期制定出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从主观上分析,我国有一部分的企业家在体制转型期逐渐练就了一套“出奇制胜”的商战谋略,体制转型的变革特征也为企业采用机会型战略创造了客观的环境,使其对科学战略特性中的长期适应性不屑一顾。另外也有一些企业家片面地认为,与其花力气研究战略,不如下决心把产品做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于是一门心思练内功,结果是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不错,却因为没有销路,使得经济效益滑坡。总之,如果缺乏长期适应性,企业就无法获得价值持续增长的能力。

忽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核心能力的概念才传入我国。先是理论家,然后是家终于恍然大悟: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原因在于缺乏核心能力。而我国企业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尚能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我国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发展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低价侵入的障碍越来越大,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压力等原因,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削弱。而企业在转型期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练就的商战谋略是机会主义和粗放型的扩张,能耗大、效益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忽视了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和政府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多是模仿策略,因而企业有暂时优势的时候多,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优势的时候少,产品创新一窝蜂的出现,又一窝蜂地消失,很少有企业能在自己的经营领域里持续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创新过程,我国企业还缺乏这种和经验。

价值创造观念的缺乏
我国企业的战略目标经常与价值最大化发生偏离,甚至把股东之外的其他主体对企业的要求作为奋斗目标。近来偏离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表现主要有: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常地将产量、产值和销售额作为经营目标,片面地追求规模,甚至过激的提出打造中国的“航空母舰”、赶超世界五百强;由于用人制度和考评制度的缺陷,企业经营者往往只顾当前的利润增长,忽视技改投入,忽视可持续发展,而经常表现出短期化行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就业的压力下,政府经常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干预和诱导,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
另外,我国政府对企业巨大的影响力,历史遗留下来而尚未剥离的社会职能,以及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历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战略目标。

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路径选择

企业价值增长战略包括内部经营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两类。如果未来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确定的,企业便可以把预测期的战略重点放在核心能力的锐化上,依据自己的力量,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增加企业现有资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经营性战略。一旦未来环境的演变对企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不确定的,企业便可能把预测期的战略重点放在扩大未来核心能力的转换和置换空间上,通过吸纳外部资源,以图实现未来增长的企业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外部交易性战略。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依据。我国企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将战略重心由粗放的规模扩张转移到核心能力的锐化上,同时兼顾未来核心能力的培育。具体讲,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市场营销战略
客户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顾客认可的产品才有价值,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价值。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更新和树立的营销理念,建立健全营销组织体系,全面、正确的应用营销组合策略;同时必须重视商标、品牌的塑造和维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培育核心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外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项关键变量。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的市场预期回报率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率,从而改变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金流量的增长趋势,企业价值随着得以提升。当前,我国企业要增大研发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产品标准和核心技术;政府需要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营造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氛围和条件。

重视人力资源战略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根本制约因素。拥有了一流的人才,就构筑了人力资源优势,就能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获得价值增长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实施企业竞争战略根本所在。因此,我国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重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研究人力资源的机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评人、育人和留人的体制,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以人力资本创造企业价值。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企业跨出国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竞争、寻求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这也是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路径。面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少数发达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担忧和遏制,我国企业必须从容应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有理有据地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必须科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方式和时机,稳妥发展,谋求更广、更长久的利益;要重视利用收购、兼并以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前沿阵地,寻找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增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开展资本运营战略
当企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如何突破发展刚性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资本经营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选择。我国企业在迅速扩张之后,大都面临着投资收益率的迅速下降,部分资产盈利能力降低、甚至亏损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重组上市,组建或参与组建投资公司、公司,扩大融资来源,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企业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调整、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提高资本报酬率,增强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注重选择若干有区位优势的外部企业,进行以资本或技术为纽带的兼并、收购、控股或合资合营,实现企业资本扩张,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
1.王黎.略论企业价值的来源及实现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2.李海舰,冯丽.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J].中国经济,2004(3)
3.王同律.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4.张根明,李增欣.EVA在我国企业价值增长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3(9)
5.高程德主编.公司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