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下企业主要财务活动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磊 潘爱玲 时间:2010-07-01
目前我国很多不能基业常青,有的甚至仅仅是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谋求企业的,它们实际上进入了企业近视症(Enterprise Myopia)状态。此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企业发展研究中来就显得尤为迫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效益,获得持续的利润,以使企业自身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且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企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和企业可持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迁,而企业的财务活动与理财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财务活动要适应财务环境的变化。在新的理财环境下,企业应不断更新财务资源观,反映在企业的主要财务活动中,即在进行投资、融资以及分配等决策时,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决策不仅要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还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利益。

  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涉及到财务资源的培育与有效配置,因此,对可持续发展下的财务活动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当前理财环境下企业财务资源观的具体内容。在这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和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这一变更,对传统的财务资源观进行延伸和拓展。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如李心合(2000)提出的泛财务资源的概念,建议把财务资源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类;涂建明等(2003)指出面对新的经济条件下财务环境的变化,应将人力资本实质性地纳入财务理论研究的范畴和财务管理实务的视野;董雅宏(2001)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靠一种全新的资本形态——知识资本,知识资本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资产、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等。  传统财务学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相应地,财务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物质资本,而物质资本一般来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这将使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则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软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财务资源的资源形态具有丰富和可再生的特点,能够使人类突破资源的稀缺这一瓶颈,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因此,本课题借鉴李心合(2000)的观点,将财务资源扩展为泛财务资源,泛财务资源具体又可划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都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的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在传统财务资源观下的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物质资本的投入、筹集、收回与分配等,而在泛财务资源观下,软财务资源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对它的投入、筹集、收回与分配等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题将结合新经济时代泛财务资源的内容及特点对可持续发展下的企业主要财务活动的创新进行研究。

  筹资政策的持续性要求企业重视当期筹资能力和将来筹资能力的协调,既要关注本企业的利益,又要不损害其他各相关者的利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经济波动周期、企业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的心理等,以保持企业筹资结构的弹性。

  就企业筹资战略来说,应以维护企业长期经营安全,保持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企业筹资能力为目标。筹资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良好的资本结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邱英、干胜道,2005)。不同的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所在行业特点等因素来具体确定。其次,要合理选择长期融资方案,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不同的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风险与资本成本后进行合理选择,为了提高企业筹资灵活性,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第三,要保持企业的偿债能力。第四,要注意开发企业的筹资能力。企业筹资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企业是否能获得资金这一稀缺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筹措资金的同时要积极开发企业筹资能力。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范围,不仅要积极筹措财务资本,还要积极筹措知识资本。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在新经济条件下,泛财务资源观拓展了财务资源的内容,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具有可再生能力的软财务资源,因此,相应的我们的筹资重心也将发生转移——由“筹资”转向“筹知”。“筹知”是指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的筹集,也是一个融智的过程(刘颖瑜,2002)。在新经济条件下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将是知识资本,因此企业在筹集传统财务资本的同时,应重点筹措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等知识资本上。企业财务管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知识资本的筹集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本,以改善企业的软资源环境与结构。筹集知识资本将成为未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水平的智力管理将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超额价值。

   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结构指的是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关系。而在可持续发展下,筹资重点转向筹知,知识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资本结构不再局限于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本课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企业的资本结构定义为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不同时间长度及不同层次的各种资本成份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李德祥、邓学衷,2001)。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一是确立传统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和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优化创新资本结构的原则是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选择筹资渠道是企业制定筹资决策的重要内容,在新经济时代,为了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把从风险市场筹集资金作为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李琪,2003)。这是因为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而无形资产的投资项目具有的周期长、资本流动性差、投资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很难满足商业银行资金经营所要求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要,这就使得企业很难为这些项目从银行取得贷款,但这些项目往往又能满足风险资本取得高收益、实现资本最大增值的投资目的的需要,因此,风险资本也就可能成为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企业传统的筹资以接受直接投资、公司留利、借款和商业信用为主要方式。企业和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闭关自守,要积极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外的许多新型筹资方式逐步引入我国,目前在国内企业中已经开始使用的新型筹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租赁、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及可转化债券、发行专项基金、BOT、补偿贸易等。这些筹资方式在改变着我国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的理财观念,把资本运营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式,并且许多高新技术公司也在探索更加新型的筹资方式,如并购筹资、组合筹资、概念筹资等形式(孙涛,2006)。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公司筹资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李琪,2003)。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使发行人在筹资过程中,享有更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又使投资者能方便地获得及时、充分、完整的信息。具体表现为:(1)使信息传递更快,范围更广,且成本不断降低。(2)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使潜在投资者方便地、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可以使公司的筹资更有效率。(3)为公司提供了联系股东的新途径、新手段。

  企业的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些如日中天的企业为什么顷刻间嘎然而止,不能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投资政策的失误。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部、外部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企业投资活动的经济化、多样化。

下的投资战略

  就企业的投资战略而言,企业要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地进行投资战略决策(邱英,干胜道,2005)。从投资理念上来看,应建立起科学的投资理念,如绿色投资理念、长线投资理念、社会责任理念;从投资方向来看,由于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本,因而企业应把投资重点放在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面;在确定投资战略方案时,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应利用波士顿矩阵法、经营矩阵分析法、生命矩阵分析法、行业结构分析法来进行选择;在评价投资方案时,不仅要看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否大于投资额的现值,以及实现投资项目回报的风险大小,而且首先要看这一投资方案的实施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否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的发展,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醒及绿色法令、绿色贸易壁垒的涌现,那些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上述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致力于向社会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关注绿色投资。一个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社会对企业的支持程度,影响着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从而决定着一个企业成长的边界(蒋卫平,2001)。  绿色投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许多富有远见的企业共同的投资取向。从事绿色投资的企业在投资项目评估时,将过去隐藏的由社会承担的环境成本公开化,纳入由企业承担的投资成本中,因而纷纷追加环保投资。德国化工企业拜尔AG公司透露,它花在环保上的费用和它在劳动力和能源上的支出一样多,大约占企业全部费用的20%。目前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如日本电气、富士通、东芝、松下电器等企业正在实施“环境制度”。“所谓环境会计就是用金额来明确显示实施环境措施需要多少成本和通过实施环境措施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济效果”。绿色投资将极大地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相反,拒绝绿色投资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再是传统的财务资源,而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获胜,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地,可持续发展下企业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投知。“投知”是指知识资本的运用过程(刘颖瑜,2002),主要体现在企业越来越注重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1重视无形资产投资  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机软件、商誉等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的内容也会有较大的拓展,许多难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如管理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等将获得快速的增长,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获胜,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创新的深入,企业的投资战略将作重大调整,无形资产投资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无形资产在企业新的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和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从而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投资对象(周盟农,2006)。2.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得到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涵于人自身的资本——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的总和,注重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蒋卫平,2001)。人力资本的投资影响到企业未来期间的发展潜能和后劲、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人力资本投资赋予投资管理全新的决策理念、程序及方法,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制定人力资本投资战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实施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是指从企业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内部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对企业未来时期人力资本形成和维持所需支出进行总体性的谋划和安排,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明秀,2005)。  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相呼应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型组织的兴起。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体学习。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属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这已成为企业管理大师的共识。目前,在美国排名前5位的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蒋卫平,2001)。阿里·德赫斯对那些创立后不久就倒闭和那些长盛不衰的企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寿命不长的公司致命弱点是缺乏学习能力,而那些长寿公司普遍“能对环境保持敏锐的反应以便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组织的兴起及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了最好的诠释。

  现行财务管理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而在可持续发展下,企业的投资重点发生了转移——由“投资”转向“投知”,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评价标准应从企业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为标准。  传统的投资评估中,一般是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其中应用最广泛并且最完善的方法是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或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若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则方案可行,在此基础上再作敏感性分析。该方法考虑了战略方案形成现金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也注意到了战略规模,因此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投资评估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这里借鉴石积冰(2005)提出的期权估价模型。采用期权的方法对战略进行财务评估,是将战略实施后的许多投资机会看作真正的“机会”来评价。因此,期权分析方法为战略决策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工具。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将更加注重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捕捉投资机会。利用网络技术,采用先进、方便、低成本、高效率的网上证券交易方式进行证券投资。对跨地区、跨国界的投资项目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投资效益(黄德红,贺铭,2006)。

  利润分配环节是企业财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人力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结合“泛财务资源观”、“融知”和“投知”等新观点对企业的利润分配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在利润分配战略中,企业也要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首先要改革传统的分配制度,加大对人力资本分配的倾斜力度,运用期权制、员工持股制等措施激发和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要合理选择股利政策和分配形式。股利政策和分配形式的选择要围绕着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稳定股票价格、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来进行(邱英、干胜道,2005)。

  企业利润的分配取决于对重要资源的占有关系。在经济时代,物质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它归原始股东所有,按资分配自然成为主体分配方式。可持续发展大环境下,知识资源是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掌握着知识资源的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也将是决定社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与此相适应,企业也转变成为了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统帅资本,股东、职工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的企业。这些拥有知识的劳动者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却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与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应改变按资分配的收益分配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的大小,并结合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来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益也兼顾公平。企业应建立一整套基于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特征的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人力资本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刘烜,2006)。

  财富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知识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并逐渐转变为财富分配的轴心,相应地,利润分配方式的创新需要首先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财务成果分配中的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下,企业应改革传统的以工作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估系统,要利用“经济价值树”技术来界定各类人员所创造的价值,建立因人付薪、以个人所创造价值的合理比例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如股票期权、知识付酬、职工持股、职业投资信托等(周华明,2005),使企业经理、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和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强化职工主人翁意识,使企业具有持久的发展潜力,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将人力资本纳入财务管理领域是理财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财务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建立以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运动过程为主线的新型财务学科体系,还存在一些难点需要我们研究并加以解决。其中之一便是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本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从而影响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影响到人力资本财务的具体运作。如何给不同的人力资本定价,目前国内外均无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可谓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朱明秀,2005)。结束语  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的主要财务活动必须要将权变管理的思想吸纳其中,依据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更新财务资源观念,借鉴新的技术和工具解决财务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进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新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涂建明、杨政:《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财务的创新要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2]董雅宏:《论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3]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2000年第10期。[4]邱英、干胜道:《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财务政策选择研究》,《生态经济》2005年第4期。[5]刘颖瑜:《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6]李德祥、邓学衷:《知识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7]李琪:《新经济时代的财务创新》,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003。[8]蒋卫平:《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支持》,《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9]周盟农:《基于制度缺陷的财务管理创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10]朱明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财务管理创新初探》,《财经》2005年第5期。[11]石积冰:《浅谈战略管理中财务资源的利用》,《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期。[12]黄德红、贺铭:《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及方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13]刘烜:《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财贸研究》2006年第5期。[14]周华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10期。[15]涂建明:《财务激励发展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