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部控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内部控制近几年理论和实务发展现状的关注,笔者认为,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发展不协调 与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要深入得多,尤其是以美国1992年发布、2004年修订的COSO报告为标志,将近代内部控制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尽管如此,如果不能将完美的理论运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实践,并融合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经营管理效果,这种理论的完美程度将大打折扣。因此,西方内部控制理论也需要在不断完善体系框架的同时,在简洁适用、融合管理、有机统一、纠错防弊、成本效益等方面实现突破,而不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和借鉴西方先进内部控制理论阶段,尽管国家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管理部门对各自分管行业内部控制实践进行了规范,但总的看来,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体现自主创新、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少,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均缺乏突破性。
(二)政府对内部控制法规的制定与推进力度不协调 纵观国内外政府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推进工作,可以发现,美国政府为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在推动《萨班斯法案》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尽管企业为达到《萨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标准付出的执行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政府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决心毫无动摇,企业必须达到《萨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标准,否则将被淘汰出局。有资料表明,为了达到《萨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标准,企业的CEO和CFO将自己三分之二的工作精力用于对内部控制要求的适应上。可以预见,美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实务运用水平将发生质的飞跃。反观我国,虽然政府已经制定并颁布不少内部控制方面的法规,同时也做了一定的宣传学习、指导和实施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对企业内部控制没有硬性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还处于引导阶段,内部控制具体实施与否、实施效果如何则基本上由企业掌握,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屡屡得逞。
(三)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形式和实质的重视程度不协调 内部控制系统本应是内置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措施,与企业其他职能融合为一体。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不得不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企业负责人自觉运用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对内部控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负责人为应付各种检查而比较重视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制度制定,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从而使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的企业为应付检查,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委托国内外咨询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但结果只是企业多了一份精美的文件,真正从中创造明显管理效益并不多。事实上,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运行和评价三者有机协调,是实现内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保证。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执行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执行态度不协调 客观上,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尚未成成熟、完善,尤其是在简洁的操作性研究方面;国内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起步更晚。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处于学习理解和逐渐摸索运用阶段。而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缺乏与其他管理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权威性内部控制规范。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面较窄,管理者的参与面也比较窄,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使得企业基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实务操作能力不强。
二、加快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管理实践发展起来的内部管理机制。由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职能部门的增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加快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创新 传统企业管理赋予员工太多的枷锁,使员工在繁琐的规章制度下对企业缺乏应有的感情。斯图尔特·克雷纳甚至认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已经死亡,今天的员工只对自己忠诚,而不会对其他任何人忠诚。企业所实施的各种管理制度,大多是以“堵”的思路设计,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博弈的过程。双方都在管理过程中耗费了太多的精力,造成被管理者心理上的抵触,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来就十分明显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内部控制理论僵化也是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矛盾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以行为理论为指导,加强内部控制方法研究,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将内部控制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发展,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繁荣的希望所在。
(二)加大政府对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的推进力度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时至今日,由于我国政府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的推进力度较弱化,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突破纯控制的内部控制体系。笔者建议政府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内部控制推进力度。我国可借鉴美国推进《萨班斯法案》的强权做法,强制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效果做出保证;强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编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验证,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可以采用如同其他新法规颁布实施时所采用的达标、规范化等具体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尽快推行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尽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只有内部控制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也才能促进内部控制方法的不断创新。
(三)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落实法规,实行企业负责人责任制,是我国近年来出来的推行新法规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我国企业要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负责人必需以战略的眼光对待内部控制,早实践、早成熟、早受益。企业家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借助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使企业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素质 好的管理方法最终还需要人的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作用。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的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是内部控制施行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自身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人的工作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每个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在内部控制中的位置和角色。只有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分工,与整个企业积极协调一致,才能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多层次全员参与的过程,企业的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又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内部控制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的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应掌握内部控制知识和技能,按照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为企业各类契约当事人发现并创造价值。
下一篇:三位一体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