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榕 时间:2010-07-01

[摘 要]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有其特殊性,分析股票期权激励的机制、原理和作用,发现通过股票期权可以对研发人员进行良好的激励。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人员 激励 股票期权
  
  在知识社会里,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经济和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其发展也高度关注,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应该看到,任何一个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企业员工的积极努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每个企业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一、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激励的特殊性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利用、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是否拥有掌握高技术开发和管理、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其成败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很高,大致达到1/3,约为传统企业的2倍以上[1]。如华为约有3万名员工,其中47%是研究开发人员,达到14000多人[2]。企业效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制度是否很好地解决了员工激励问题。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建立良好的研究和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那些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承担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表现在研发人员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其它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研发人员同时也在进行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这类知识能够为所有研发人员共享,则能够提升整个公司的研发能力;如果能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组织知识,便可提升企业知识存量,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但是这种隐性的个人专门知识并不一定能够为其他人所共享,也不一定能转变为企业的知识存量,这主要取决于研发人员与他人、企业分享知识的意愿。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知识管理手段来交流和积累各种知识,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让研发人员毫无保留地共享他们的知识实际上很难做到。
  (二)高新技术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据统计,美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通常只有15-20%[1],其中由于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主要风险。如果研发人员受到良好激励,他们工作积极努力,就会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向领导决策层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从而大大降低该风险。反之,研发人员的消极怠工会使得他们对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视而不见,企业无法适时调整开发策略从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会放大该风险。有学者指出,研究开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的投入都会对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产生影响,但研发人员比经费投入的影响要大得多[3]。
  (三)在激励理论中,企业与研发人员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其工作努力程度是相对应的,因此报酬由绩效决定就演变为由努力程度决定。但是这种激励理论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这要求研发人员的努力程度为双方所共知,然而研发工作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过程,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正确评估和知晓研发人员的努力程度。所谓信息不对称,指一方在某一方面拥有“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只有当事人自己了解,别人不了解或由于信息成本过高等原因无法了解[4]。如企业管理人员不了解开发的难度和投资需求、研究开发过程不易观察、研究开发人员的开发能力难以评价、研发人员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努力程度等。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就可能出现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即具有信息优势的研发人员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如在工作中偷懒,出现“搭便车”现象。
  (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常常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专门知识和技术,因为需要抢占市场而对开发时间有很高的要求,通常单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决定了研发工作是一个团队过程,即开发成果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进行报酬分配时,因为每个人对研发成果贡献的大小无法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量,因此个人付出的贡献与其所得不相匹配,有时甚至很不公平合理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对稳定研发人员队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
  
  二、股票期权激励
  
  股票期权是一种买入期权,是公司给予被授予人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以合同规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或股份的选择权。其中合同规定的价格称之为行权价格,依此期权计划购买本公司的过程称为行权。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现金收益;行权以后,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员工可以自行决定在任何时候出售行权所得股票。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持有人可以依照事先确定的条件,自愿地获得公司发行的股票。持有人可以放弃在未来获得公司股票的权利,也可以施行此项权利,在符合期权契约的条件下,公司及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左右股票期权持有人的行权行为。股票期权的激励原理是:企业所有者提供期权激励→企业员工工作积极努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股票价格上升→员工行使股票期权获得收益,这样便使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员工的目标达到一致。相反,企业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坏,企业所有者或股东的利益同样受到损失。股票期权在本质上是企业员工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相应地承担一定的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来在西方国家中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大企业中常被用来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有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500位的大公司中有90%的企业通过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来激励其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人员[5]。股票期权在激励经营者、减少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结构、促进稳健经营等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通过向公司内部关键人员提供获得个人利益和增加个人资产的机会,来激励他们为公司的而尽心尽力,从而增加公司的凝聚力,更好地引进和留住所需人才,最终保证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近十几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执世界高新技术之牛耳的美国硅谷的成功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硅谷有句名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依靠的是“双轮驱动”,一个轮子是风险资本,另一个轮子则是股票期权。在国内,上海贝岭、联想集团、北大方正、中兴通讯、新四通公司等著名高新技术企业也都在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
  
  三、股票期权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
  
  股票期权制度可以很好地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主要表现在:
  (一)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知识层次高、素质高,股票期权有利于解决他们的深层次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知识工作者更需要满足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他们除了对财富的追求外,也追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同时非常重视组织的承认和尊重、领导的认可、事业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二)高新技术研发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技巧,这注定了他们是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是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因此高流动性是他们的一个特点。通过股票期权及附加条款的设计,可以加大研发者离职的机会成本,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他们跳槽的愿望,降低研究开发风险。
    (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市场化并实现收益,到最终退出市场,常常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对研发人员进行激励时要考虑到其成果收益的长期性,股票期权激励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四)高新技术是高风险也是高收益性行业,成功的技术创新项目常常带来巨大的收益,研发人员通常也期望能从巨大的收益中分一杯羹,而不仅仅是年终奖金或项目奖金,股票期权激励可以满足研发人员这一期望,从而实现对他们的良好激励。
  此外,以股票期权来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可以很好地克服前文所述的研发人员激励特点所带来的激励困难,因为通过股票期权这种机制可以使得研究开发人员的利益和企业或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达成一致,防范了各种道德风险的发生,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管理和监管成本。具体说来就是:要获得股票期权带来的收益,就必须使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以超过股票期权的行权价,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是企业价值的反映,研发人员必须尽其所能使企业价值增殖。因此:(1)研发人员会毫无保留并且积极地贡献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为所有研发人员共享,从而增强团队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组织知识存量,使企业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2)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处在开发核心的研发人员比较容易识别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给开发工作带来的风险,他们会积极地去探索和思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使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成功,并及时地向领导层反映,提出各种建议和应对措施,从而避免给公司带来损失;(3)虽然研发人员在与企业的代理-委托关系中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但是股票期权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使得他们不会利用该信息优势去做不利于另一方的事情,因为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就是损害企业的股价,也就损害了自己的未来股票期权收入。因此企业管理层或所有者无需担心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管理难题,节省了管理成本;(4)研发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每个人的贡献难以精确地量化,在薪酬和奖金的划定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股票期权制度可以弥补其给研发人员带来的影响,因为在企业价值增殖这一点上大家是一致的,股票价格上升后都可以从期权中获得收益。
  
   
  :
  [1]周从章.高新技术企业特征分析[J].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2(7):66-69.
  [2]薄熙来.在“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5,12,9.
  [3]任翔.技术创新的主要投入因素对创新成果的影响[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01,13(11):19-22.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