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油气资源对东北亚能源供求关系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友国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中亚是世界上油气资源富有的重要地区。围绕中亚油气资源,相关各方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这一博弈格局对东北亚地区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原有的能源供求关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键词:中亚 油气资源 东北亚 供求关系 影响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引发世界多方力量的博弈并对东北亚能源供求结构产生影响。
  
  中亚油气资源分布情况
  
  中亚的油气资源,从国别的角度观察,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第一石油生产大国。截至2005年初,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探明储量为3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5万亿-2万亿立方米,煤探明储量380亿吨。石油预测储量约为100亿-120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为3万多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最多为4万亿-1 5万亿立方米,而土库曼斯坦则称其拥有至少23万亿立方米。油气田几乎遍布土库曼斯坦各地。乌兹别克斯坦的探明天然气储量也很大”,“2005年初约为1.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1%),远景储量约为4万亿-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探明储量为7亿吨,远景储量为44亿吨。2004年开采石油约1500万吨”。
  从分布的集中性角度观察,中亚的油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里海地区。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2004年探明剩余石油储量为104.8575亿吨(含俄罗斯),占世界总量的5.99%;估算产量5.225亿吨(含俄罗斯),占世界总量的14.27%。
  
  中亚油气管线建设方面的博弈
  
  围绕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诸多国家展开了激烈的油气博弈。除了抢占油气开采份额以外,在管线建设方面也展开竞争。目前管线建设项目主要分为两类:
  (一)第一类是已经建成或部分建成而且开始输油的管道
  这类管理分别是:
  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港口路线。这条里海外输管道东起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经过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然后从西南进入土耳其,终点在地中海的杰伊汉港,全长1770公里。这一管道是独联体区域内第一条绕过俄罗斯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直接通往地中海和欧洲的石油线路。
  哈萨克斯坦-油气管道。这一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2005年12月26日贯通,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目前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全长124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已经开始输油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炼油厂。输油能力1000万吨/年。这一管道为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外运通道多元化增加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并与东亚太平洋体、中哈俄石油线路连接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库曼斯坦向西的中亚一中央天然气管道干线;土库曼斯坦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一西欧国家的天然气管线出口;土库曼斯坦一伊朗的天然气管道,1997年开始投入运营。按照两国达成的协议,主要用于伊朗北部地区的供气。
  (二)第二类是尚处在“虚拟”状态中的油气管道
  主要有土库曼斯坦经土耳其直至中东的油气输送路线;土库曼斯坦到伊朗大不里士的天然气管道;拟议中的土-中天然气管道等;还有TAP油管(哈萨克斯坦一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一中国新疆 ;西伯利亚一秋明一鄂木斯克一德鲁兹巴一乌鲁木齐一阿克苏一喀什一印度;西伯利亚一秋明一阿斯塔纳一卡拉干达一比什凯克一伊苏库尔一喀什一印度 ;东西伯利亚一伊尔库茨克一乌兰巴托一玉门一敦煌一和田一印度 ;日本的印度洋能源通道:中亚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港口卡拉奇等筹划中的管线。
  上述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相关的开发与运输博弈在壮大中亚经济实力的同时,在世界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也对东北亚地区能源供求关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亚油气资源对东北亚能源供求的影响分析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在东北亚地区,能源供求关系主要在中、日、韩、俄四国之间发生。随着油气消费量的继续增长,东北亚主要能源进口大国面临的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因此,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日益成为影响东北亚能源供求关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中亚油气为东北亚能源供求多元化提供现实选择
  如前所述,中亚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的能源对外依赖度已经并且还将处于严重偏高的状态。
  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其贫乏的国家。“日本的‘国产能源’仅仅限于水力、地热、风力和有限的天然气,只能满足全部能源需求的4%。”“根据日本2006年能源白皮书。2004年日本GDP的2%左右用于从国外购买能源,对能源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2005年,日本99.7%的石油、96.3%的天然气来自海外。”“依据日本资源能源厅2006年1月末公布的数据,2006年12月日本的进口石油主要来自:第一、沙特阿拉伯(12月供给量577万升,1吨约合1,174千升),第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08万千升),第三、伊朗(294万千升),第四、卡塔尔(225万千升)。”韩国的日原油进口量也在300万桶以上,石油进口有7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
  中国由于石油消费增长强劲,很多石油也需要进口。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进口原油一半以上也来自中东地区。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还表明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国的日原油进口量目前在100万桶以上,基本完全依赖进口。香港和澳门的石油也都是完全依赖进口。中日韩三国石油进口的3/4依赖中东。据统计,2003年中日韩自中东原油进口比重已分别达51%、87%和79%。预计到2010年,亚太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超过90%。
  因此,为实现供应源的分散化和多元化,中日韩近年来都积极加强石油的自主开发体制。而中亚的油气资源对中日韩摆脱能源来源单一困境,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中亚油气资源促使东北亚加强能源供求合作
  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在不断变化的国际能源环境中,国际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保障各国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中亚作为重要的油气资源地区,激烈的中亚油气竞争市场迫使东北亚必须加强能源合作,才能应对日益紧迫的能源危机。
  目前,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领域面临诸多共同难题。面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动荡,尤其是油价的持续上升,中日韩的经济深受其害。而且,伴随着世界范围的恐怖主义与海盗活动,东北亚国家的海上运输风险日益增大。此外,由于东北亚地区能源联系与合作远远落后于欧美,进口油源单一,石油市场脆弱,能源“溢价”长期存在。“自1992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就高出欧美1至1.5美元,而且目前已扩展到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领域。亚洲原油‘溢价’的存在,使亚洲石油消费国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50亿至100亿美元。”
 因此,共同的境遇使得东北亚各国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系统。系统的任一部分发生能源危机,其余部分也将难以独善其身。日本于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民间石油公司有义务储备前一年日平均石油使用量的90天份。同时在1978年9月开始利用油轮进行国家石油储备。目前,日本全国建有12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截至2006年11月,其储备是足够全国使用177天。即使是日本,也有可能因东北亚其他国家由于能源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延缓甚至崩溃,而不可避免地遭到沉重打击。相反,“若能整合亚洲力量,将形成强大的协商力和购买力,可提高对油价的影响力,弥补亚洲石油市场的脆弱性,共同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当前,中亚油气有可能成为东北亚能源的重要供应来源。中日韩三国也希望中亚成为本地区更稳定的油气资源供应源,这有助于在东北亚形成一个区域能源合作体系。
  不过,未来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仍面临体制差异、缺乏互信等诸多困难。东北亚各国需要努力克服这些难题,才能成功实现能源合作,实现多赢互利。

  (三)中亚油气资源加剧东北亚能源供求竞争
  由于中亚地区复杂的油气格局以及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和俄国在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竞争态势。
  1.中日之间的油气竞争。中日之间油气竞争首先在中亚展开。自从我国能源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哈萨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给予很大的关注,目的是获得这一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开发许可。“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击败了许多大型美国公司,在激烈的竞标中获胜,获得了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的开采权。中国计划修建横穿中亚大陆的管线,首先是进口哈萨克斯坦的石油。2004年5月,中哈两国计划投资7亿美元,每年从哈萨克斯坦向中国提供1000-1500万吨石油。中国对里海海上油田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考虑到里海地位尚未确定,行动非常谨慎”。“2005年,中石油以4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在哈萨克斯坦拥有油田经营权的加拿大公司,2006年12月31日,中信集团又以19.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的卡拉赞巴斯油田。”中国逐渐扩大的能源管道使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能很容易地同伊朗、俄罗斯的管道网连接在一起。这一模式被称为“泛亚全球能源桥”,是一个连接中东、中亚、俄罗斯并通向中国太平洋沿岸的欧亚网络。
  中国在中亚的一系列成功举动引发了日本对中国能源的紧盯战略。因为“日本对里海地区、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油气田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对于日本,这一地区的重要之处在于,在OPEC出事时,可以作为日本依赖石油的缓冲地带。因此,“2006年6月5日,日本与中亚五国举行了‘日本-中亚外长会议’,打算对中亚市场化,以及铁路、公路、电力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援。日本外务省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底,日本已向中亚5国提供总额2800亿日元(约合25亿美元)官方开发援助资金。”目前日本最为关注的项目是哈萨克斯坦的喀什干油田。日本意图通过金钱援助,享有中亚的油气市场份额。
  客观地说,日本与中国在中亚的油气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因此,日本希望在俄罗斯的萨哈林项目和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输油管道项目上获得补偿。
  围绕萨哈林项目: 2000年,日本开始同国际石油资本合作,开发萨哈林油气田。据估计,这个油气田可保证日本全国13年的需求量。日本公司三井、三菱以及在日本燃料动力系统占有稳固地位的“埃克森—莫比尔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共同组成了一些财团,负责落实“萨哈林—1”和“萨哈林—2”项目产品分成协议。目前正积极制定萨哈林天然气输往日本的途径。在“萨哈林—1”项目框架内,正在对铺设萨哈林—北海道—新舄天然气管道以及通向韩国继而通向日本的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2003—2005年,“萨哈林—2”项目的作业者“萨哈森能源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签订了一系列液化天然气长期(2年以上)供应合同,每年供应总量将达到400万吨,2003—2004年,萨哈林给日本提供了大约200万吨石油。
  与此同时,中国在求得俄罗斯远东石油开采权方面可谓步履艰难。随着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和之后中石化参股乌尔古特石油勘探公司的失败,中国试图收购俄罗斯能源企业股权的最初举措均以失败结束。直到2005年7月1日,中石化与俄罗斯国营的罗斯石油公司才签署《一号议定书》,商定共同出资建立东方能源公司,负责在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
  可以说,在中日萨哈林项目这一环节,中国总体处于劣势。
  围绕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输油管道项目: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已提出修建新的安加尔斯克一纳霍德卡(货物转运港)输油管线,进而修建到大庆(中国)的石油支线方案。管线的年输油能力可达到5000—9000万吨。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项目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日本对这一项目也极为关注。这一管线对日本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希望通过“安纳线”把俄罗斯石油直接输送到日本海沿岸,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而且因为运输距离大幅缩短,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围绕这一管线,在中日竞争中,中国占据总体优势。中俄远东石油管线建设2007年希望在即。“该管道将在2009年建成,设计年出口能力为8000万吨。不过,中俄双方在项目实施进程方面产生了摩擦,俄方还借邀日本投资商参与项目贷款,向中方施压。而负责承担管线建设的俄罗斯原油运输公司更是表示,不排除以铁路运油取代管道运输的方式完成对华原油供应合同。”即使如此,中国也在这一轮竞争中胜出。
  2.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油气竞争。从能源供需上看,俄罗斯与中国虽然有着很好的互补关系,但中俄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竞争。中国与俄罗斯的主要竞争地点在中亚。
  由于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打造欧亚统一经济空间,控制中亚的能源生产和过境,在俄罗斯主导下统一设计能源战略,因此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形成了事实上的竞争关系并影响到东北亚地区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供应。中国努力从中亚国家获得天然气。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签署了建设一条530公里长天然气管道的协议。通过这条管道,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可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土库曼斯坦则从2009年起,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中国还获得了全世界最大天然气田土库曼斯坦南约洛坦油气田12口井的钻井服务合同,保证了中国在土的能源分配。目前,中国在中亚各国的能源战略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为了与中国争夺能源,2007年5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商讨环里海天然气管线建设问题以及中亚到俄罗斯的中央天然气管线更新问题。俄罗斯希望从中亚获得更多的天然气弥补本国油气田投资不足的部分。根据俄土在2003年签订的协议,土方向俄提供天然气的年供应量必须达到700亿立方米/年,协议有效期为25年。这意味着土库曼斯坦出口天然气目前只有一个途径,必须利用俄罗斯拥有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俄罗斯能够继续垄断这个中亚国家天然气的出口。
  
  结论
  
  总体来说,中俄虽有竞争,但能源战略合作基础良好。在尊重资源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共同应对西方的挑战是中俄两国对里海地区地缘战略利益的交汇点。中亚国家的油气纳入俄罗斯油气出口平衡,补充俄罗斯同时也是对欧洲和东向油气出口能力的不足,将深刻影响中俄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延宕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陆上油气田的开发进程;加快俄罗斯对我国“西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同时促进东部太平洋管道中国支线建设。但是,应当看到,俄罗斯意欲垄断中亚油气出口通道的这一设想最终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中国新疆与中亚的陆路能源通道是中亚国家理想的优先选择。
  
  :
  1.(俄)C.3.日兹宁,王海运,石泽 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M].人民出版社,2006
  2.任海平,詹伟.东北亚地区石油消费与进口现状及趋势[J].中国科技财富,2004(4)
  3.中亚两国争卖天然气给中国[N].环球时报,2007-05-07
  4. 中石油获得世界最大天然气田钻探权[N].北京商报,200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