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资本评价研究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人类在经历了劳力经济、资本经济阶段后,步入了知识经济阶段。逐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新时期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挖掘知识所蕴涵着巨大生产力。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企业愈来愈关心本企业知识资本的水平,这引发了学者对企业知识资本评价的研究。学者们立足知识评价理论,将知识资本按照组织的功能特征等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模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关键词:知识资本 评价 知识
  
  管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9年在其《明日的里程碑》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新词汇,并在其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提出了知识社会,标志着知识正式登上了人类经济的舞台,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没有统一的定义,如Wiig(1993)认为知识包括事实、信念、观点、观念、判断、期望、方法论、实用知识等;Beckman(1997)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人类对数据及信息的一种逻辑推理;Spek&Spijervet(1997)认为知识包括一切人类认为是正确且真实的洞察力、经验、认定过程;Davenpont&prusak(1998)从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功能和存储主体因素来定义知识;在韦伯字典上,知识是存在于人类心智的一些事实和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经济由各种组织组成,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被视为企业继土地资本之后新的经济资源-知识资本,彼得·德鲁克在《大变化时代的管理》一书中也指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唯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西方学者研究的重力开始从单纯的知识的研究逐步转移到知识资本的研究,研究热门之一是对企业知识资本的评价。
  
  知识资本评价理论的发展
  
  知识资本评价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早期为萌芽阶段
  瑞典学者斯维比认为知识资产评价方面的工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他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产知识产品的企业的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研究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及其计量的问题。并提出核算知识资本的"不可见平衡表",开创了知识资本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日本学者伊丹(Hiroyuki Itami)在1980年前后研究了“不可见资产”(Invisible Assets)对于企业的价值。
  (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
  该阶段,学者们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计量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Sveiby提出“无形资产监测器”理论;Kaplan和Norton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Edvinsson和Malone提出“斯勘迪亚导航仪”理论;Baruch Lev提出价值链计分卡理论。
  (三)本世纪为扩散完善阶段
  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知识资本已成为各国知识资本学者与实践者们研究的聚集点,各种学术会议、演讲报告、研究和其他相关出版物备受瞩目。我国在本世纪也逐步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将西方知识资本计量理论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知识资本评价模型的发展
  (一)国外知识资本评价的发展及内容
  知识资本计量模型主要针对知识资本的构成,主要的模型按时间顺序如下:列夫·埃德文森,帕特里克·沙里文认为企业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两部分组成;斯维比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即E-I-E结构。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托马斯·斯特瓦特,圣特·昂格认为知识资本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卡普兰,诺顿认为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战略目标,需着眼于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外部顾客、当前财务状况与未来发展潜力四大方向,充分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知识资本和经营业绩进行全面计量与正确评价,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瑞典的斯勘迪亚保险公司提出了斯勘迪亚导航器,将知识资本分为五部分:财务部分、顾客部分、过程部分、更新与发展部分和人力部分,并且其他四部分以人力为核心。斯图尔特(Stewart)提出了知识资产检测器;Brooking提出技术经纪人的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斯维比又提出了无形资产监测器;Bontis提出了知识资本的钻石模式,用实证验证三种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国内知识资本评价模型的发展
  国外关于知识资本构成模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模型很丰富,立足于企业实践,我国则始于2000年,对知识资本的主体分类都能从国外的已有研究中找到原型(参见表1)。这是由于国外对此研究已经很成熟,所以学者在主体内容上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指标选择以及评价方法则存在很大差异,是学者创新的主要地方。
  
  国外企业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综述
  
  在知识资本评价这一问题上争论颇多,至今尚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但所有的方案不外乎都是沿着以下两条思路展开:一为宏观方法,它对知识资本所包含的具体项目不作分类区别,而是将企业知识资本视为一个整体来估算;二为微观方法,它与宏观方法恰恰相反,先把知识资本细分成各类独立的项目,针对每一个项目分别进行估算,然后相加求和,即得本企业知识资本总量。
  (一)宏观知识资本评价方法
  1.James Tobin提出市场价值模式,认为IC(知识资本)=MV(企业市场价值)-BV(账面价值)。
  2.James Tobin提出Tobin’q值,Tobin’q值=资产的市价/资产的重置价值。Tobin’q值大于1则代表公司成长性好,知识资本价值高,小于1则知识资本价值低,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3.NCI研究中心所提出无形资产评价法,步骤为:计算企业前3年的税前盈利;计算资产负债表中3年的平均年终有形资产价值;以资产除以赢利计算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列出3年的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计算赢余报酬,赢余报酬=1-4*2⑥计算前3年的平均所得税率,乘上赢余报酬,再从赢余报酬中扣除,即得到税后盈利,此盈利便是无形资产的报酬额,代表一家企业运用无形资产超过同行业的能力;
  4.Ante Public提出VAIC(知识增值系数)法,计算方法为:计算企业增值,企业增值=企业产出-企业投入;计算财务资本增值系数,财务资本增值系数=1/所有财务资本之和;计算智力潜力增值系数,智力潜力增值系数=1/企业智力潜力④计算企业智力能力,企业智力能力=2+3;  5.Strassmann提出管理决策的报酬(ROM)法,他认为衡量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效能才是智力资本衡量的重点所在,方法为业务上的附加价值=总收益-采购成本-税金,管理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业务上的附加价值-管理成本-营运成本-股东价值;
 6.Stern,Stewart&Co.提出附加价值(EVA)法,即EVA=税后营业利润-机会成本。
  7.Baruch Lev提出知识资本价值(KCV)法,计算方法为①利用公司过去三年的实际盈余和未来三年的预期盈余来估算公司平均的每年盈余;②从资产负债表中找出公司财务资产的总值,估计其平均税后报酬率,二者相乘后即能算出从财务资产可获得的盈余;③公司实体资产的总值,乘上其平均税后报酬率,算出可从实体资产赚得的盈余;④将平均每年盈余扣除从财务资产及实体资产得到的盈余,剩下即为知识资本盈余;⑤将知识资本盈余除以知识资本折现率,即可得知识资本的现值(价值);
  8.Kossovsky在2002年以选择权的评价模型为基础,提出TRRU(Technology Risk-Reward Units)Metrics模型,计算方法为:
  
  PV代表公平市价的计算指标,知识资本的五个变量为
  K:下一阶段智慧财产之估计成本;T:至下一阶段的估计时间;S:可供比较科技的现值 ;r :折现现金流量的估计风险 ;σ2 :假设投资于这些可供比较科技与相对于r的无风险资金成本后的报酬变异数取对数值。
  9.Baruch Lev,Marc Bothwell提出知识资本赢余法(KCE),认为知识资本赢余(KCE)=调整后3年平均正常赢余-由资产贡献的赢余-由有形资产贡献的赢余;知识资本的总体价值=知识资本赢余(KCE)/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平均回报率;
  10.Pricewater House-Coopers提出公司实际期权定价法(AOP),用贴现现金流量度量资产价值,用现实期权理论为商誉定价。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司的总体价值=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贴现现金流量 商誉(期权)。
  (二)国外知识资本评价的微观方法
  卡普兰,诺顿采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4个主要方面进行业绩测量,斯维比、埃德文森普等采用普通指标体系计算法,如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各个部分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可参见上述理论模型。即首先建立知识资本构成模型,再针对每部分设定指标发放问卷,利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所以该方法重点在于指标的正确选择。
  国内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综述
  国内学者对知识资本计量研究起步也很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也是分为两个流派,一部分学者采用国外已有的宏观方法模型对本国某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评价研究,大部分学者研究知识资本评价的微观方法,即建立适合国内企业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实证研究。主要的成果有:2000年,隗斌贤对西方的市场价值进行了修正,认为知识资本的价值应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核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2002年赵建生、李克华探讨了知识密集型企业价值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价值的评价方法;2003年湖北经济学院的刘国武提出了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知识资本分析,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2005年重庆大学的张宗益和李金勇采用CIV法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水平进行了评价。微观方法研究主要以2000年范徵的指标体系研究为端,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近几年的学者则主要不断改进指标体系,并普遍采用非经典数学中的模糊数学原理进行评价,将知识资本的评价综合评价方法密切结合了起来,但具体操作步骤,指标选择,权重选择的方法存在差异。
  
  结论
  
  对企业知识资本的评估研究甚多,但根据实证研究,采用不同方法所评价得到的企业知识资本存量差距很大,现存的知识资本评价方法都有其应用限制,以后的研究一方面将更多的针对方法的准确性与性,以及各种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则需因企制宜,针对各类企业研究适用于该类企业的方法,将方法在具体企业具体化。尤其是微观方法,更需要针对企业建立适合该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采用更科学的量化方法来客观评价企业的知识资本。
  
  :
  1.陈晓雨,王甜,孙阿楠.知识资本审计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2.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J].经济,2000,9
  3.金加林,吴育华.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4,12(22
  4.李元旭,陈志刚.知识资本计量综述[J].科学学研究,2001,09(19)3
  5.梅小安,罗丽.知识资本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2004,12
  6.戚啸艳,胡明,程俊瑜.西方知识资本计量理论评述[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7)
  7.王兴元,成冰.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