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物流标准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每年因为物流标准化的缺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根据我国物流标准化现状,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理顺和协调物流系统内各分系统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市场培育、监管、宣传与国际接轨等建议。
关键词:中国;物流;标准化
1引言
在我国,每年在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大约是3 000亿元人民币,这就是物流缺乏标准化运作的弊端。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交司副司长陈文玲指出,从公路运输到铁路运输的转换,从铁路运输到航空运输的转换,从航空运输到海洋运输的转换,致使它们的标准化也要转换。联合国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物流过程所占的时间差不多是物流和生产全过程的90%左右。
2中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
近些年,中国国民与对外贸易的为中国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的专业化物流公司和商业企业配送中心渐成气候,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动作。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
据粗略统计,在我国现已制定颁布的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已有近千个。在包装标准方面,我国已全面制定了包装术语、包装尺寸、包装标志、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包装材料试验方法、包装容器、包装容器试验方法、产品包装、运输、贮存与标志等方面的标准;在物流机械与设施方面,我国制定了起重机械、输送机械、仓储设备、装卸机械、自动化物流装置以及托盘、集装箱等方面的标准。
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已不仅仅是单纯制定技术标准,有关物流行业的通用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也已开始制定。从标准层次性的角度来看,制定的与物流有关的标准不只有企业标准和地方、行业标准,也有不少的国家标准,有一部分标准还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从部门的角度来看,中国与物流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部门,如铁道部、部、机械部、冶金部、贸易部等均制定了一系列与物流有关的标准,特别是制定了许多作为国家标准系列中比较欠缺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
2.2建立了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组织、机构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以国家技术监督局为首的全国性的标准化研究管理机构体系,而这中间有许多机构和组织从事着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工作。据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即将成立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对外名称是SCM-CHINA,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2.3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
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物流有关的各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处,并明确了各自的技术归口单位。此外,还参加了国际铁路联盟UIS和社会主义国家铁路合作组织OSJD等两大国际铁路的权威机构。
2.4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
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方面的近百个国家标准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公路水路运输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5%;在铁路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20%;在车辆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此外,在商品条形码、企事业单位和社团代码、物流作业标志等方面也相应采用了一些国际标准。
2.5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WTO的今天,中国物流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实现我国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大系统顺利接轨,关键在于物流标准化。至此,物流标准化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不少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工作当中。
3中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的标准化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3.1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
由于物流及其物流管理思想在我国诞生较晚,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在没有归人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这就必然导致了在标准制定内容上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同时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各地区各行业各自为政,物流标准不一致,跨区域性、多式联运物流效率下降。
3.2在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
仓储、装卸和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速度和效率。目前,我国物流系统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各环节因缺乏统一的规范而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尺寸等无法配套使用。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还有的干脆自己定义,由于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3.3信息标准化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商务的运作。
3.4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
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标准包括物流相关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因此,目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物流标准所占比例很低,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际贸易设下障碍。
3.5物流标准的推广、执行上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的推广应用存在着严重问题。例如《储运单元条码》的应用正确率不足15%。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深刻揭示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的现状。制约物流标准化的推广、执行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5.1体制性障碍
如前所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物流管理形成了一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物流系统各分系统的标准往往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且执行的是本行业内的标准,这对于整个物流系统各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十分不利。
3.5.2物流标准化意识淡薄
一些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还没有意识到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的作用,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状况十分严重,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专业细分,但现在分离进程非常缓慢,很多企业的物流都依赖自己的仓库和车队,标准化程度极低且破损率极高,大大降低了物流速度,提高了物流成本。
3.5.3物流市场发育不足
物流市场发育不足也是既有标准得不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通常是从行业自发需求中产生的。在我国,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国内除了宝供、海尔等几家大企业之外,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中小企业,尽管更换了公司名称,但操作理念和规范还比较陈旧。由于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这些企业中推行物流标准化显然具有很大难度。
3.6物流标准化人才极其匮乏
由于中国的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思想诞生较晚,历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对物流重视的程度不够,导致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相关行业转过来的,真正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于物流标准化而言,人才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4.1理顺和协调物流系统内各分系统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对中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体制障碍是制约我国物流标准化进程最大的绊脚石,部门分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资源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直接造成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由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这些标准要达成统一,需要进行很多协调工作,衔接难度非常大。在六部委上海物流会议之后,在行业协会和技术监督部门的推动下,一些实质性的活动陆续展开。据悉,我国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紧张筹备之中,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编码中心,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开展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协调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
4.2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
除了不同行业间标准化部门的统一协调之外,在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上也应有所改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2.1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
我国缺乏对物流标准化进行系统研究,各级政府往往集中精力和资金园区,而在技术支撑方面投入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对我国的物流标准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物流系统标准化的总体规范。
4.2.2制定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标准规范
由于集装形式是未来主导形式,因此要在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环节中,以集装系统为基点建立标准。参照IS0600MM400MM的基础模数尺寸,建立包括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在内的各包装单元的尺寸标准、运输工具的尺寸标准、仓储设施的尺寸标准等。
4.2.3制定物流标识系统标准规范
制定物流标识系统标准规范,实现物流过程的实体与信息的协调统一。
4.2.4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口岸”、港航EDI等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用,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平台,应完善这个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加紧扩大标准化数据在间信息交换中的应用。
425尽可能地以国际标准为基本参照系
在全球一体化和加入WTO的今天,我国的国际贸易必将日渐频繁。中国物流融入国际物流大系统是大势所趋,因此,物流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扫清我国国际贸易上的一些技术上的障碍。
4.3.加强物流市场的培育
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没有市场基础的标准只能是空中阁楼,真正的动力必须来自市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物流企业和建设物流标准具有共同的目标。
4.4加强监督和政策支持
对一些由传统企业转型过来的企业以及准备进入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政府可以在推广标准化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制约。例如,采取物流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来制约物流企业必须贯彻物流标准化。贯彻物流标准化的企业,政府则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等。
4.5加大宣传和人才的培养力度
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国际交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但仍有一些传统企业,对物流及物流管理理念意识淡薄。因此,有关部门应担当物流理念宣传和推广的号手,让那些漠视物流和物流管理的企业尽快转变观念,这样才能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加强《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物流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企业执行、贯彻物流标准的自觉性。
目前,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人才奇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4.6重视物流标准化研究、制定和推广工作
世界各国物流标准化步伐不一或者物流标准不统一,都将严重影响全球物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全球营销等都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必要目标,为了建立高效率的物流体系,实现各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顺利接轨,增强本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把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国际物流标准化工作,从根本上在国际范围内解决物流标准化的问题,推动世界物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方面,要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企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及时研究和制定物流相关标准,尽快形成一套能够引导和规范国内物流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积极推广与应用国家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4.7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切断了物流系统的横向联系,不利于高效率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协同工作,不利于物流标准化建设,所以,必须加大流通体制改革。
4.7.1成立大综合协调机构。目前,我国陆路、水路、航空、邮政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应当成立大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打破运输部门的横向割据和部门利益,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调整基础设施,整合运输资源。
4.7.2加快推进陆路、水路、航空、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要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竞争格局,提高其市场竞争意识。
4.7.3推进仓储管理体制改革,要弱化仓储部门管理,打破条块分割,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4.8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物流标准化的核心任务是为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也就是借助机网络和通信等先进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物流环节,以及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将原属于不同行业部门、不同产业领域的,运作体系相对独立的节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要加强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和信息采集自动化。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速度。
4.9 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应与国际接轨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一些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和通用的物流标准。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
:
[1]唐少麟.汽车物流标准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5).
[2]张春亮.物流标准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文献来自:科技咨询导报,2007,(2).
[3]杨自平.浅析军事物流标准化建设[J].国防技术基础,2007,(2).
[4]刘春梅.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版,2007,(4).
[5]熊明华.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与构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