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章伟坤 时间:2010-07-01
   【摘要】在民营转型期间,企业国际化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浙江是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何地选择国际化方式已成为当今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本文结合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归纳了浙江民营企业的三种主要切入方式,包括承揽外包业务、依托专业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切入方式的动因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国际化 动因分析
  
  浙江省是典型的民营大省,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今浙江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如今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形成,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对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总体上,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质”的提升,尚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战略选择。本文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方式选择的研究出发,分析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不同方式选择的动因,对进一步拓展有关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Fletcher(2001)认为,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二是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结果。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过程就是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资源如资金、设备、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投资方式转移到目标国家,以服务于企业的跨国经营(鲁桐,2003)。在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的研究中,通常有三大类方式: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一般而言,贸易式是企业国际化的基本选择,主要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契约式是企业国际化的中间选择,主要包括许可证协议、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其中,管理合同的一种新形式是“外源化”(outsourcing,亦称“外包”),比较常见的外包有两种OEM(0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和ODM(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投资式是企业国际化的最终选择,主要是直接对外投资(FDI),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跨国并购、参股国际化等。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是国际战略联盟进入模式,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常常借助这种模式作为其国际化起点(赵伟、赵婷,2006);它偏重于“战略”,是与企业长期计划相一致的活动。
  
  二、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切入方式
  
  1、承揽外包业务方式
  外包是浙江民营企业外向国际化的首选路径。由承揽外源化业务起步,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而后经过两三个跨越,实现自主国际化。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势头而言,亦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一个趋向(赵伟,200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民营企业以OEM起步,开始切入国际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民营企业开始以ODM出口代替OEM出口。据统计,目前浙江出口产品中90%以上都是以贴牌形式实现的,贴牌生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商品类型,贴牌出口已经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出口市场的主要途径。
  2、产业集群——从家庭作坊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一起。浙江省以产业群为依托,使一些不起眼的小产品,做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温州的低压电器、纽扣、鞋以及打火机等。另外,浙江民营企业还自1998年起开始建立境外专业市场,至今已经建立了如荷兰中国城、中国驻莫斯科贸易小组、喀麦隆中国商城、乌兰巴托正品市场等若干个海外专业市场,为民营企业在海外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营销网点提供了平台。
  3、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是企业国际化中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张迅速,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建立独资企业。为解决国际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和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往往选择控制程度较高的独资模式。浙江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的主要是制造业,它们在海外主要建立了制造工厂、分公司以及办事机构等。如华立集团在泰国建立的仪表厂,海天集团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建立装配工厂,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木材加工厂等。   (2)建立营销。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可以便于民营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减少中间环节,并有助于民营企业品牌“走出去”。据浙江省对外贸易合作厅统计,2006年1—11月,在浙江省所有351个对外投资项目中,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项目就占到298个;2007年1—10月,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占据了所有301个项目中的220个。可见,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模式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设立海外机构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3)跨国并购。收购与兼并已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目前全球每年的FDI流量中,有一半以上是以跨国并购或收购的形式完成的。跨国并购也成为浙江民营企业FDI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浙江跨国并购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机电、仪表、皮革和服装等制造业,在跨国并购中大都选择处于困境的海外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并购发生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盟等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比如万向集团2001年收购控制了美国第二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舍勒公司55%的股权,此后又成功收购美国“百年老店”洛克福特公司、GBC公司,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31家公司。
  (4)海外上市。很多民营企业过程中会碰到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海外上市便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一个重要环节。浙江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基本上都是市场化运作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境外注册上市和海外借壳上市。截至2004年3月底,浙江省已有17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三、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动因分析
  
  1、遵循渐进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鲁桐和李朝明(2003)对温州112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生产型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是中小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模式。这正符合企业国际化渐进式路径学说。
  2、企业自身优势和机会的驱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各种商品都要生产,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从企业自身优势来看,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要产业,以低技术熟练工人为主要劳动力,这些禀赋使得民营企业生产成本低廉,刚好满足了跨国公司制造外包业务的要求。另外,以“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群”为特征的区域特色经济还具有:基于“区位品牌”的区域营销优势、基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效率优势以及基于“相似的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企业机会来说,一方面,以OEM为主要代表的外包业务带来了产品外销的机会,民营企业得以借此获得直接出口利润,并规避了建立海外营销网络、自创品牌的高额成本和风险,也得到了学习跨国公司相关方面经验的机会,对于企业的资本积累以及技术与管理的学习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政府对推进民营企业国际化允许、鼓励和支持,随后又进行引导、调节和规范。如义乌国际商贸城由区际开放走向国际开放,以市场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经济国际化,当地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资金用于国际商贸的三期工程。政策上限制的放宽,给当地企业一个大的空间来发展外贸。
  3、新优势和资源的寻求
  英国经济学家Dunning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动机归纳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全球战略寻求型。联合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4个:占领和扩大市场、向第三国出口、获得资源、获取技术。对于浙江民营企业而言,企业试图通过FDI获取某种或多种优势与资源,这里所谓的优势与资源,包括资源、效率优势、市场资源与优势以及技术资源与优势等促进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要素条件。获得战略性资源成为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推动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
  
  【】
  [1]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 赵伟、赵婷: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J].浙江经济,2006(22).
  [3] 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几个基础而现实的论题[J].学习与实践,2007(3).
  [4] 国务院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菁、米薇: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
  [6] 尤宏兵: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7] Fletcher,R.:A Holist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1).
  [8] Johanson,J.and Vahlne,J.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2).
  [9] Johanson,J.and Vahlne J. E.: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