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谈我国企业如何完善内控制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趋同的企业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推出的又一与国际趋同的重大改革。新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与国际标准协调,能够解决上市公司在海外融资时,由于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花巨资聘请国外机构设计内控制度的问题。同时为我国企业首次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有效地解决了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障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强调内部控制不只是企业管理层的事,也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企业内部控制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2.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遵循全面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等,制定合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
3.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战略。这一目标的确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前瞻性。
4.对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了统筹,五个要素相互关联,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包括完善的内部环境、科学的风险评估、合理的控制措施、及时的信息沟通、有力的监督制约。
5.确立了以政府部门合力推进为主导、各单位组织实施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为支持,自我评价、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与实施模式。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ERM报告的比较分析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集合框架》,并于1994年做出局部修正,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它划分的五大要素对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监管的影响很大。2004年10月,美国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将内部控制更新为八大要素。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和ERM报告在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从目标上看,基本规范还增加了资产安全和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两个目标。而与ERM相比,基本规范除了包括ERM中规定的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合法目标和战略目标外,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
2.从要素上看,基本规范所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与COSO报告的五个要素大致相同,而与ERM相比却有所不同。在内部监督方面,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而ERM中的“监控”主要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两者监督的范围有所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在借鉴COSO报告和ERM报告的核心思想上,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建立起来的。 三、我国应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基本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各部门在财务工作中的权责,只有企业全员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另外,应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监督内部控制是否切实在工作中实施,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等等。最后,企业应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2.风险评估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内部控制目标,并持续不断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准确判断出与企业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同时确定其风险承受度,进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制定风险严重程度的先后,顺序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权衡风险与收益,确立合理、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3.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处理程序,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高信息的有效性。企业还应建立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等,使企业更加有效地掌握信息。
4.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指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在监督的过程中,将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及时向上反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改进,努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各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在对企业内控的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分析它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改革措施并及时向上级据实反映。同时,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立后,必须立即组织实施,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尤其是企业领导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树立严格执行制度的典范,以便带领和影响全体员工共同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