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权重定性约束的企业信息系统评价DEA新模型
[摘 要] 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现有信息系统评价方法可 以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两大类,其优缺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此前学者们做的改进都是局限在各自的评价 方法中。因此,在传统的DEA模型中引入经过定性分析的权重约束,构成具有主观评价意愿的DEA新模型,这样就 综合了两大类评价方法的优点,在进行企业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主观评价引入的多少, 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实践可操作性。
[关键词] 信息系统评价;DEA模型;权重约束
一、引言
“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十六大提出的战略。2006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2005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按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要求,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5月中央正式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化目标已经不是简单的实现西方60/70年代的工业化,而是信息化,数字化为基本特征的后工业化国家。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实现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前提必须是推进企业全面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机技术、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无论在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企业的生产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四大功能:操作功能、交易功能、决策功能、监督功能,它们是保障企业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础。
作为单个企业来说,无力在短时间内改变产业的格局,但是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简单易行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来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失误。而从运作成本和效益来说,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建立一套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价体系,从信息系统为企业带来效益和效率的角度去选择产品、评估价值、评价应用成果,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持续改进信息系统在企业运营中地位和功效。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的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同、建设阶段的不同都会带来不同的建设需求。与传统的建设项目评估相比,由于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不同之处表现在:(1)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很多指标难以量化;(2)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3)信息系统的价值具有长期效应,还存在很多隐性效益;(4)信息系统的技术含量高,而且目前缺乏严格的项目建设的监理机制,因此又增加了评估的难度。
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年的了,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而言,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却比较短暂。大多数的企业已经不再为上不上信息系统而犹豫,但却苦于无法准确地对自身做一个了解:我的信息系统目前状况如何?目前已有的评估体系,由于缺乏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理论性等原因,使得企业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在对现有信息系统评价方法剖析对比的基础上,在传统的DEA模型中引入经过定性分析的权重约束,构建了一个具有主观评价意愿的DEA新模型,有助于企业决策者了解信息系统对企业目标的贡献程度,更好地利用和改良企业信息系统。
二、现有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系统评价可概括为两种涵义:一是系统开发或运行的可行备选方案的比较、分析、评价,即对系统总体的综合评价;二是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较分析,即对系统要素的相对关系或重要性的评比或估计。目前,对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两大类。
主观评价法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结合部分定量计算,以评价者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国内应用较多的是指标权重专家评分法,通常以满意度、分数、序数和评语等作为评价的标准。诸如专家讨论、层次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评判、灰色统计、灰色关联分析等。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大量的指标和数学公式就可以对信息系统项目得出评价结果,专家的丰富经验,对信息技术和行业背景的精通,很多无法定量分析的指标、无法分解的指标,可以直观评价代替。对管理效益、社会效益等中国企业比较重视的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外部环境对企业印象。当专家对该项目非常熟悉时,评价结果比较准确。该方法的缺点是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具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评价主观因素多,评价专家易被政策或其他因素左右意见,导致评价反映不了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实际状况。指标的权重分配和评价综合缺乏系统性与推理过程。专家水平差异、个体差异和评价标准理解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可比性差,尤其当项目过于复杂、专家们的打分差异较大时,评价结果可能会受到质疑。
客观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以定量计算分析为主,用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状态,通过数学模型的运算,得到最终评价结果的评价方法。客观评价法通常不反映评价者或决策者的主观意愿,诸如费用效益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该方法的优点是评价标准一致,评价结果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该方法的缺点是操作复杂,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并且当某些指标难以量化时,该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如不能解决无形效益量化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协同效益而导致成本的遗漏或重复计算;强调短期效益等,这些缺点往往导致低估IS应用的效益,阻碍企业IS应用水平的提高。
这些方法在评价工作中展示了各自优点的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的弱点和缺陷。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更加完善的评价方法。张剑平(1997)提出了考虑指标均衡度影响和专家人数不一致因素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模型;李恩科等(2000)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郑晓薇等(2000)采用逼近理想解TOPSIS法对按对象分层的决策矩阵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李恩科等(2001)将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灰色层次分析模型;徐维祥等(2001)提出了DHGF算法,即采用改进的Delphi构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取得加权矩阵,使用灰色关联统计专家评分,最后通过模糊评判得出评价结论;张新红等(2002)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张润东等(2005)在传统的C2R模型的基础上,将约束条件中的被评价单元去除,得到改进后的MC2R模型。
信息技术自半个世纪前产生至今,不断成熟并且迅猛发展,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成功率要远低于其他建设项目。上述分析发现,现有的这两大类评价方法其优缺点也有互补性。而此前学者们做的改进都是局限在各自的评价方法里,它们的固有缺陷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能够跳出传统思维,将这两大类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将会更好地解决信息系统项目评价的问题。因此,科学地根据客观实际以及评价者的主观意愿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在传统的DEA模型中引入经过定性分析的权重约束,构成具有主观评价意愿的DEA新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引入权重约束的DEA新模型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也称数据包络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客观评价法。它是评价决策单元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是运筹学、管理科学与数量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随着有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领域日益广泛。DEA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数学规划模型,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的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据此可将各DMU定级排序,确定有效的(即相对效率最高的)DMU,并指出其他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决策者提供管理信息。评价指标中可以包含人文、社会、心理等领域中的非结构化因素,各指标的量纲一般不相同,也可以使用无量纲指标。
这样在本来完全是定量分析的DEA模型中,加入经过定性分析的权重因素,使我们在对某些评价指标很熟悉的时候,可以对该指标的权重进行约束。如果不熟悉则可以不用考虑约束,避免主观评价所固有的缺陷,这样新模型就兼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两者的优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评价人员自主选择运用。
:
[1]张润东,吴育华.信息系统项目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1).
[2]张新红,郑丕谔.基于神经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02,(5).
[3]郑晓薇,汤胜利,龚兆仁.按对象分层决策矩阵的逼近理想解TOPSIS法的算法及实现[J].机工程与应用,2000,(10).
[4]李恩科,马玉祥,徐国华.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灰色层次分析法[J].情报学报,2001,(4).
[5]徐维祥,张全寿.从定性到定量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
[6]李恩科,马玉祥,徐国华.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J].情报学报,2000,(2).
[7]张剑平.考虑指标均衡度影响和专家人数不一致因素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