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戏剧”的地域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席琰妍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文章以戏剧题材的地域美、戏剧人物的地域美、戏剧风格的地域美为三大理论视角,对“黑土戏剧”的地域美这一戏剧审美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力图对于“黑土戏剧”乃至所有戏剧,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 键 词:黑土戏剧 地域美 题材 人物 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黑土戏剧”作为黑龙江戏剧,曾创造过无数次辉煌,数度进京演出,屡获全国各种奖项,被誉为戏剧舞台上的“黑龙江现象”和“黑旋风”。
  从美学层面上考量,“黑土戏剧”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主要是以其地域美为艺术亮点与支撑点。“黑土戏剧”同“京派戏剧”“海派戏剧”“江浙戏剧”“川派戏剧”“西北戏剧”“岭南戏剧”“中原戏剧”等各地域性戏剧一样,均以突出的地域美为各自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也正是当前全国乃至全球戏剧艺术与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正如当年鲁迅先生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①
  因此,研究探讨“黑土戏剧”的地域美,不仅对于“黑土戏剧”本身,而且对于全国的戏剧艺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均大有裨益。
  具体而言,“黑土戏剧”的地域美,主要由以下三大要素构成。
  
  一、戏剧题材的地域美
  
  “黑土戏剧”的地域美,首先以戏剧题材的地域美为基础与前提。
  一方面,戏剧题材体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题材是“文艺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即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和而确定的。题材选择和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及文化修养有较大关系,也受制于其情感、思想、艺术理念和创作过程。”②“黑土戏剧”整体的地域美,首先以戏剧题材的地域美作为载体和平台,正充分体现出“黑土戏剧”扎根现实生活,以生活为艺术土壤的神髓。这让我们记起了前苏联著名剧作家包哥廷的一段名言:“没有土壤的幻想花朵——就不是花朵。只有在生活中生根的那种幻想飞翔,那种艺术想象才是宝贵的。”③
  被称为“北大荒”的黑土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以广袤、辽阔、雄浑、壮美著称于世。大森林、大平原、大草原、大煤矿、大油田,以恢宏博大与江南的柔美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许多成功的“黑土戏剧”,无不以生活中的这种地域美作为戏剧题材,从而得天独厚,占尽先机。如话剧《将军的战场》《北京往北是北大荒》,直接以北大荒的大农场为戏剧题材;话剧《大雪地》《大荒野》,直接以北大荒的大雪地、大荒原为戏剧题材;话剧《黑色的玫瑰》《黑色的石头》《地质师》,直接以大油田为戏剧题材;评剧《大山里》《大森林》,直接以大森林为戏剧题材,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戏剧题材是戏剧人物与戏剧风格的依托,“题材如选择和处理决定于作者想要写什么样的典型人物和在作品中创造什么样的艺术风格。”④“黑土戏剧”题材的地域美,正是“黑土戏剧”人物地域美与风格地域美的依托。如《地质师》中男主人公洛明那“骆驼”的闪光艺术形象美,就以大庆油田的地域美为依托;京剧《周恩来与大庆人》的“黑土京剧”那种雄浑、粗犷的地域风格美,也同样以大庆油田那黑土戏剧题材美为依托。
  
  二、戏剧人物的地域美
  
  戏剧题材只是材料或工具而不是目的,戏剧创作的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因此人物才是戏剧艺术的中心。正如著名作家兼剧作家老舍先生所言:“没有人物,不算创作。”美国的贝克教授也指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
  因此,“黑土戏剧”地域美的核心,是戏剧人物的地域美。这种戏剧人物的地域美,又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性格、思想、感情、经历、兴趣、爱好、志向等各个方面的地域特征上。如《黑色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黑燕,就敢掰、敢干、敢斗,是名副其实的“刺玫瑰”,充分体现了北大荒女性的性格美;又如《大荒野》中的老梁头和牧牛婆,也是两位典型的北大荒老人,他们那种质朴、善良、坚韧、豁达,也充分体现出北方民族性格的内在美;再如龙江剧《双锁山》中的刘金定、《荒唐宝玉》中的贾宝玉、《木兰传奇》中的花木兰,虽然都是传统戏曲中旧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将其戏剧题材作了“黑土地域”化的处理(即将南方的戏剧题材“移化”为黑龙江的地域题材)的基础上,都分别“移化”为黑龙江的土生土长的人物,他们身上的率真、纯洁、豪爽、执著,也充分体现出黑龙江人的性格美与心灵美。
  

  三、戏剧风格的地域美
  
  “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⑤“黑土戏剧”作为一个戏剧的流派,是以独特的戏剧风格为重要标志的。
  “黑土戏剧”总的风格是雄浑、博大、粗犷、豪放、土野、放达、质朴、率真。而这些风格特点又有机地体现在“黑土戏剧”的艺术思维、艺术格局、风物景观、风俗习惯、人物性格、人物情感、戏剧语言、主题思想等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例如《地质师》,即使全剧四幕的场景都定位于北京站前一幢楼房内,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京味儿”,而是十足的“北大荒味儿”,只是“黑土风格”在北京的一次“展演”;又如话剧《蛾》,则显示出整体艺术风格的“黑土史诗”与“生命交响诗”的大文化气派。

  注释:
  ①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版. 第391页.
  ②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第1版. 第2441页.
  ③包哥廷.苏联戏剧创作问题与青年剧作家的创作.转引自大连市艺术研究所剧作理论研究组编:《剧作艺术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第1版. 第87页.
  ④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5.第1版.第31页.
  ⑤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出版社,2002.第1版.
  :
  [1]张葆成.黑土戏剧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第1版.
  [2]孙天彪.北疆戏剧论集.北京:戏剧出版社,2001.第1版.
  [3]经万君.黑土戏剧群体创造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1版.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