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土·火——湖南滩头年画的地方文化特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龙鲜明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滩头年画是具有湖南本地农业社会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古朴的造型,纯本土原生的用材及艳俗、火辣的色彩,让人叹为观止。它丰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俗、土、火,正是湖南民间美术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之所在。
  关 键 词:滩头年画 俗 土 火 文化特色
  
  现藏于鲁迅博物馆的滩头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成亲全本》,据说曾被鲁迅收藏。滩头年画因此被人认识。“楚南滩镇”即今天的湖南邵阳隆回县滩头镇,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孕育了极富内涵的湖湘文化,影响深远。湖南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民间绘画、民间工艺不胜枚举。滩头年画是湖南本地农业社会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曾在1995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民间美术一绝展”, 滩头年画因其古朴的造型,纯本土原生的用材及艳俗、火辣的色彩,让人叹为观止。滩头年画由于的地域性和传播的民间性决定其鲜明的湘楚地方文化特色。
  
  一、俗——民俗的象征、世俗的表现
  
  滩头年画作为湖南民间流传广泛的传统美术形式,在很常见。过年的时候,一般把它贴在大门上,以镇宅辟邪或祁福纳祥,逐步成为一种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风俗。民间年画在诸多民间美术样式中,看起来似乎属于纯粹审美的艺术。其实,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民俗意义。据考古发现,湖南常德出土的一个北宋古墓墓门上就画有一对披甲戴盔、拄剑竖立的将军。这意味着早在宋代,湖南就有了门神画的存在。《宝庆府志》(宝庆乃邵阳古称)记载:“节序正月一日为元旦,画神荼郁垒以御示凶鬼。”早在明代以前,湘西南一带就出现了黑白木刻形式的、简略地刻印出财神菩萨、送子观音等形象的纸马,这当是滩头年画之基础。滩头年画是湖南民间木版艺术硕果仅存的一支奇葩,已有三百多年。作为湖南民间艺术的代表,滩头年画集热烈、奔放、神秘、夸张等楚文化特征于一身。滩头年画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的颜色,充满了喜庆气息,以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农村传统习俗与民间文化。清同治年间因举行国丧,曾明文禁止滩头印发“欢乐”题材年画,可见滩头年画当时之影响。
  滩头年画的题材多表现世俗内容,主要为镇宅辟邪、吉祥祁福、民间人伦三类。镇宅辟邪类以门神为主,也是滩头年画中最多的一类,它很早就有市场细分意识,在销售上把年画分为三种:广货、水货、托货。托货《尉迟恭秦叔宝》为典型的滩头门神形象,人物着戏曲舞台装束,形象威猛有趣,身边常有麒麟状元郎之类相随。其他还有《五子门神》《和合二仙》《赵公明》等,这种门神表达了护佑平安、吉祥发财之意。水货也称苗货,是专门为苗族人民生产的年画,其代表就是戴风帽穿风衣的《苗族英雄》门神,这在全国其他的年画种类里都是没有的。还有一种形象是专销广东的广货门神《关公马超》。关公在广东人的信念中不仅能够镇邪,还是忠义、财富的象征。吉祥祁福类大多有喜庆的气息、欢欣悦目的色彩和吉利祥和的寓意,如《吉祥如意》《万福崇来》等。民间人伦类有常见的《西湖送伞》《花园赠珠》《桃圆结义》《老鼠娶亲》等传说故事和戏剧,以表现爱情、婚姻、繁衍等中国传统人伦与民间风情。另外还有少量的色纸窗画,以文字和纹饰为主,组成吉祥图形。滩头年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吉祥祝福、民俗风情等内容,都将浓情蜜意、艳俗色彩在小小的年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土——本土的材料、乡土的意韵
  
  属于本原文化的民间美术,是对本土材料的利用,这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而实现的,并以一定的物质形态而体现出来。从滩头年画的选材来看,都是利用本土的、低廉朴素的物质,如制造土纸所用的楠竹、石灰,加工纸的白粉、颜料、笔、水等都是本地出产和生产的,甚至年画版也是采用当地的梨木刻制。
  滩头年画的发展与古代滩头土纸制造业的发达有很大关系,滩头有丰富的造纸原料——竹子,并有大量的造纸作坊,其规模比年画作坊还要大,它们不仅为滩头提供年画用纸,还远销周边地区和外省。现在其造纸作坊还在继续用传统土法生产,但传统手工艺已和简陋的机器加工相结合。其纸渗而不滞,透而不糊,渗迹圆润,透痕古朴。颜料印上去尤显艳丽厚重,有特殊质感。造纸业促进了年画的兴盛,滩头年画发端于明末清初,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年画作坊有100多家,工人2000多,年销量达到700万张,畅销云贵川及东南亚一带。
  滩头年画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除了本地优良的土纸外,其细腻柔美的艺术特色则源于土纸上所用的白粉。这种白粉取自滩头本地峡山口、沙坪一带的白胶泥,这种泥细腻柔软,曾被当地妇女作为化妆品搽在脸上。在土纸表面刷一层白粉,刷过白粉再印制、上色,使得水印上去的年画色彩艳丽而不失凝重,润泽而不失光亮。滩头年画色彩强烈鲜艳,其套印的也是纯天然矿物或植物颜料,如其中的黑色就来自当地一种叫“墨树”的植物。在滩头年画独特的制作工序中,对色彩有贡献的除了粉纸的运用,还由于采用了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同时又兼用人工加绘的方法。滩头年画从本土材料的加工到制作工艺上的蒸纸、托胶、刷粉、开脸等工序,都有别于其他年画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持着细腻质朴的制作韵味,体现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是其湖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在滩头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当地的影响,表现为吸收了当地民间、民族艺术的精华。湖南隆回是民间艺术之乡,且少数民族众多,有回、瑶、苗、侗、满、白、彝、土家、朝鲜等20多个,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间文艺独具特色,如隆回花瑶挑花、梅山绝技、隆中山歌等。花瑶挑花艺术,立意巧妙,工艺独特,形象生动有趣,纹样种类丰富,是花瑶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历史的折射。
  它既有美化装饰作用,甚至还带有辟邪驱灾的心理因素,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信仰有密切关系。滩头年画的内容的选择和造型的表现同时也和湘楚地区的民间印染、刺绣、竹编、根雕、石雕、陶艺、剪纸等民间有着不可割舍的源渊关系,特别是滩头纸马有着上下传承关系。
  滩头年画作品大气粗犷、不过分修饰与做作,其造型古朴,形象率真,语言质朴,色彩浓丽,风格独特。恰如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显示出了乡土民间艺术的淳朴与,由此形成了湖南木版年画重要的本土特色。
  
  三、火——火爆的色彩、火辣的风格
  
  滩头年画的艺术风格的逐步形成是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它线条简洁,布局饱满,既具有传统风姿,又有自身个性化的表现。
  在色彩的运用上不受固有色的限制,以美、艳为原则,色块分割中求统一,对比中求协和,艳而不俗,火而不燥,可以说最具楚文化特色。艳丽、鲜明、强烈,看后使人兴奋,产生欢快而热烈的情绪。隆回是有名的“三辣”之乡,湘人嗜辣的性格可能也使滩头年画具有了一种“辣”味,这是有别于全国其他年画最为突出的特色。大块的红黄与青绿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色彩耀眼、斑斓,极富刺激。在同一对门神的色彩中还讲究对称,如一个红脸、紫袍、绿胸围,则另一个百脸、绿袍、紫胸围。两者相互对称,互相映辉。
  从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在造型上或夸张或变形,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如《老鼠娶亲》中,形象的刻画采取拟人化手法,使之活灵活现、妙趣横生。湖南民间美术学者左汉中认为,滩头年画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如门神的造型,为突出头部“粗眉大目,神形要足”,艺人们大胆地将人体高度缩减为四个头高,体态动作横向夸张,充满整个画面,形成一种方厚如山的力量感。门神《尉迟恭秦叔宝》,人物头部突出,比例加大,身躯横向扩张,整体上却使人觉得匀称大方,威严有力。滩头年画从手工造纸、刷底、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年画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完成,并且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是十分罕见的。正是这些独特工艺,使之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看,滩头年画造型古朴夸张,形象自然生动,构图简单风趣,对称呼应;画面统一而不凌乱,集中但不堆积;色彩艳丽润泽,红绿黄相映成趣;画面大气洗练,洋溢着粗犷、豪放、淳朴的情调,散发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具有极强的审美与收藏价值。滩头年画集湘楚文化与民俗之大成,是湖南民间美术中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其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
  [1]左汉中.民间美术造型.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沈泓.滩头年画之旅.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中华书局,20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