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与市场接轨途径之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满菊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设计高等现状,阐明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探讨了其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以促进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健康。
  关 键 词:艺术设计教育 实践 途径
  
  现阶段,设计教育如何加速与市场实践的接轨,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设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促进了和社会的发展,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长期以来借鉴的是国外的设计模式,自身并未完全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而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新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新生师资“三多、三少”的问题。新生师资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上照本宣科的多,讲实践案例的少;强调技能训练的多,涉及设计理论的少;崇拜国外设计的多,注重本国设计的少。另一个是“嫁接”师资教学方向不明的问题。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设计专业纷纷以惊人的增长速度扩招,进而出现师资力量跟不上,部分院校采取权宜之计,就地把美术、工艺美术等相近专业人才“嫁接”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这部分师资教学上往往未能及时转过方向,易将学生引导到纯艺术、纯外观造型的轨道上,影响了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
  2.理论教育相对滞后。理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道”来提高学生“解惑”的能力。“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道》)“道”,小而言之是理论方法,大而言之是掌握“技”之后的大智慧。设计上的“道”就是在对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后所进行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而我国设计教育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比西方相对落后。
  3.课程设置存在偏差。目前,国内一些院校的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因人设课、因设备设课或缺人不设课等问题。这就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细,设计实践课时不足(许多实践课大多以课堂练习为主),因此,教学解决问题相对单一,很难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性
  
  从国外经验看,德国包豪斯(Bauhaus)的教育体系重视教育实践,形成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即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育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又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并为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对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开展校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开办了设计专业,但大多仍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因此,催生实训机构,建立与高校之间的定向实训关系,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有利于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设计教育本质看,实践性是设计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老师应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不断、归纳和吸收,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生也应积极参与专业对口的企业或设计公司等设计实践活动,并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校外的设计公司及企业也可以汲取学生设计的新奇创意和理念,从而实现双赢。
  
  三、设计与市场接轨的基本途径
  
  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是个多环联动、双向互动的过程。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趋势来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模式,是推进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基本途径。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强化艺术设计教学。首先,要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是挑选骨干教师进名校深造,进一步加强个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法学习或者到专业对口的名接受实训等;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或出国培训和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三是开展国内院校之间合作,互派中青年教师;四是吸引社会上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校讲学——既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到师资班讲学,也可校际间联合聘请国外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
  其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一是细分课程设置。如为设计专业大一学生设置的素描课(调子素描),应根据专业需要细分为结构素描或调子素描:造型专业方向的应调整为结构素描,而摄影专业方向的应调整为调子素描;色彩课应与色彩构成进行链接等,以体现设计专业特色。二是增设新课程。根据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和设计专业边沿性特点增设新课程。如包装设计课,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样去设计好包装,还要求全面掌握此包装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应用等内容。为此应增设材料学、印刷学、营销学、心等课程。三是注重实训课程。课时安排应增加标志、包装、Ⅵ等课程的市场调研时间,并把大部分课堂练习作业改为实践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把项目业务当作业来做,既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操作机会,还可获得收入。
  2、强化设计理论研究。设计理论研究既要借鉴国外的成果,又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更要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发展理论、升华理论。设计教育要研究如何与经济、信息、文化、市场营销等方面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如何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新思维等教育理念课题;研究如何积极应对市场的新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艺术设计精英人才等社会实践课题;要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研究一些前瞻性课题,为开辟新专业奠定理论基础。
  3、强化设计社会实践。设计教育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训、专业技能课和案例教学。课程的组织者,应适时接触最新的设计动向,参加设计项目征集活动,并选择代表性项目纳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每个项目的特点、适合的手法、表现形式,多样化设计方案,互相吸收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利用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尽快养成讲求工作效率、注重设计质量的良好习惯,为塑造复合型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艺术设计教育只有紧随时代步伐,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设计理论,注重社会实践,建立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模式,才能使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1]王受之.世界设计史[M].北京:青年出版社,2005.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22.
  [3]潘鲁生.探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J].设计与艺术,2004(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