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绘画艺术中“线”的视觉特征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31
关 键 词:线 视觉内涵 意识
越过实用经验的层次,在与点和面的对比中重新审视线的视觉特征及由此产生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内涵,对于加深线的理性认识,促进美术的创作和是大有裨益的。
相悖的定义
点、线、面作为绘画表现最基本的形态语言,视觉性质与几何学定义是相悖的。几何学定义认为: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和形状。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有位置和长度,无宽度和厚度。面是线移动的轨迹,有形状和面积,没有厚度。对于绘画而言,性很强的几何学定义恰恰是不科学的。就线而言,虽然可以解释为点的移动轨迹,但事实上,线的形象只要被视觉确认,便与点有了质的不同,无论制作过程还是形态结构都毫无对点的依赖而完全独立,视觉心理也不承认线是点的集合延续状态。线的操作程序关键是工具与材料的有方向的摩擦行进,点的制作根本没有行进过程。所以在视觉审美现象的研究中没有必要把线说成点的延续。绘画的线不仅有长度和位置,更有明确的实际宽度和感觉的厚度,而且有速度、力度,顺畅、顿挫等不同的运动节律和光、毛、软、硬、曲、直等丰富的形态变化。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资格成为绘画领域里有精神生命的线,与几何学界定的线有本质的区别。几何学对点、线、面的界定不能给视觉审美研究以任何积极的指导性的提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而毫无意义。
线的视觉特征
将线与点、面的形态进行纯视觉现象的比较,线的视觉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1.长度与速度:严格界定点、线、面的视觉特征是困难的。三者各自的形态、身份有时是在相互对比中确定的,面积相似时界定的标准呈现一定的模糊性。同一形态在不同的背景前提下身份可能转换,同一个点换到较小的面积上就可能成为面。好在点、线、面作为形态语言只作用于视觉心理,凭视觉确定其身份已足够了。出现在同一视觉中的形态,点、线、面身份瞬间即可被视觉判定,且不可更改,点、面、线的形态个性是相对鲜明的。一个痕迹能被称为线,首先必须有较大的长宽差形成的长度感觉,并由此构成必然的两端。长度感和两端性构成了线最基础的形态特征。点占有位置,面占有宽度,线占有了长度。长度特征成为线最基础的视觉特征,它不仅使线有了长短的意义,而且为线的速度和方向等其他视觉特征的产生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明确的两端和长度特征形成了实际的距离。无论使用何种工具,一条手绘的线必然有清晰的行进过程,距离和行进过程,产生了线的时间内涵。线的操作具备了运行的物体、方向和时间等条件,于是形成了线的另一视觉特征——速度。这是点和面都不具有的。点的形态原则上排斥长度感,操作过程只有起笔和落笔的上下运动,没有行进过程。面的形态也没有明确的两端特征,操作虽有运动过程,但纵涂横抹多次重复,难以在完成的面上反映出确定的运动方向。点和面都缺少构成速度的必需条件,视觉形态很难产生明确的速度感。
长度和速度是线最为基础的视觉特征,线的其他视觉特征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线的表现功能有关键性的影响。
2.方向与转折:长度和两端的特征赋予了线明确的方向性质。无论何种线,只要被视觉感知,方向与长度便如同硬币的两面互为存在的条件,不可或缺。这是线独有的也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元素。点和面因长度和宽度的对比弱化,缺少明确的长度感觉,使方向的意识趋于含混。平面上的线不仅在二维空间内上下左右的方向指示非常明晰,而且可以通过形态和组合表现深度空间的方向变化。方向使线具有了清晰的理性品格,使线在有目的的行为能力方面拉开了与点和面的距离。方向特征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方向的改变产生了线的转折。只有方向没有转折的线都是僵硬的直线,转折形成了线的曲、直对比。不同的转折角度和转折方式使线的动态极大丰富,真正获得了行动的自由,能够完成结构表现的高难动作了。结构的本质就是转折和比例,通过对转折角度和比例关系的把握,就能够准确表现物体一般视觉意义上的结构特征。清晰的方向和自如的转折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像一双翅膀,使线在结构表现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方向和转折是线最本质的视觉特征之一。失却了方向感,线的品质是否纯粹将受到质疑。失却了转折能力,线的形态变化、组合方式、节奏韵律等视觉特征都将大打折扣。
3.形态与节律:形态指线的形式状态,又称线形。如粗糙——光滑、均匀——变化、机械——自然等。线的形态变化与工具材料的性能和不同的使用手法、绘制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速度变化都密切相关,调整其中任何因素,都能使线形发生明显变化。所以,线的结构特征和操作方式决定了线的形态变化有点、面难以比拟的丰富性。严格地说,线的形态变化不是丰富而是无限。点和面的形态变化当然也很丰富,但由于缺少运行过程的时间内涵和足够的长度结构,所以不具备个体自身进行形态变化的时空条件,只是长于自身形态的肌理变化。形的变化则依赖个体之间的比较,如长点和圆点、规则面和不规则的面。
节律是指物体运动的节奏变化和。 线是工具与材料相互摩擦产生的运动痕迹,有明确的长度和速度、方向和转折的视觉特征,形成了丰富的运动节律变化。构成运动节律的关键条件是速度的调整和转折的变化。长短对比、曲直变化融和急缓不同的转折、快慢有致的速度共同构成了线的有序运动,为线注入了活泼的精神。直线因为缺少节律的变化而具有静态意味,正是运动节律存在的矛盾前提。而且,静态品格和活泼的节律对艺术表现有同样的价值。
点和面的运动节律是极其弱化的,因为两者缺少速度和转折的基础条件——长度和方向。
形态和节律的视觉特征使线超越了工具和材料的物质范畴,具有了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形式价值和情感传达能力。当这一特征被认识并被悉心研究和充分运用时,线作为绘画形态语言中最出色的情感载体的地位便不可动摇了。
线的表现功能
不同物质的材质决定其应用方式和范围。线亦如此,视觉特征生发出了独特的表现功能和内涵。首先要肯定的是,线从来不以如实模仿和再现客观现象为目的,线不是摄影机。线是在客观的土地上进行理性耕耘结出的形式之果。培根说过,艺术等于人与自然相乘。线正是连接人和自然的天然纽带。无论对客观还是主观、内容还是形式,线丰富的表现内涵都是以符号的方式进行传达的。
1.理性的界定功能:众所周知,造型艺术属于视觉传达的范畴,其本质因素是形。作品所传达的一切信息无不以一定的形为存在方式。离开了形,造型艺术将不存在。探讨线在造型艺术中的表现功能,首先要研究其造型能力。线的视觉特征决定了其造型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形的本质因素是各组成部分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形的外轮廓是形的内部实体和外部空间的分界线。视觉研究表明,把握一个形态的视觉信息主要来源于对形态外轮廓的感知,外轮廓的状态往往反映形的结构特征。基于此,准确的外轮廓界定和外轮廓以内的转折及比例关系标示是表现形的关键。对于形态结构而言,色彩、肌理、光感等因素都是不起决定作用的表面现象。线的形态和视觉特征决定了界定和标示功能正是线的强项,与形的本质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二维图形固定的外轮廓和三维图形可变的外轮廓以及内部的转折起伏,线都能从容地表现,且极简练明确。长度、方向和自如转折的特征使线能够越过形体的表象,紧扣结构的实质,得心应手地进行理性的概括和形式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形体结构的转折往往是以线的方式显示的。
除了对结构的表现优势,线对二维的画面空间分割能力也是令人叹服的。绘画的实质就是平面意义上的组织分割,然后才是图形的内容、色彩的意义和肌理的内涵等因素。一条抵达二端的线立刻能将画面一分为二,继续操作则可对平面做形态和面积都极具自由度的无数次分割。就操作的简练而言,没有比线更方便的手段了,分割的方式也没有比线更为从容和自由的了。线在划分平面的职能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在简练自由的分割时最少占有实际的画面空间,为创作中其他表现语言的运用保留了充分的余地。对于创作,这是难得的品质。若以点或面对画面进行分割处理,不仅自由度降低,对平面空间的占有也是画面很难容忍的。
在美术创作的造型能力和界定功能方面,线充分表现了理性、概括,高效、自由的能力,加之谦逊的品格,使界定和分割功能成为线的天职。无论选择何种表现语言,创作过程都离不开线的手段。
2.理想的情感载体:《八十七神仙卷》庄重飘逸,如闻天乐的境界完全是线构筑的。在美术史上以线传情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这些都轻松地证明线的情感传达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线的情感内涵主要得益于形态和节律的视觉特征,速度和组织方式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前所述,线的形态和节律变化无限丰富,这些变化与线的精神内涵关系极为密切。操作中提按的控制、摩擦的变化、速度的转换十分清楚地反映在线形的变化中,所完成的线可以说是情绪的痕迹。凝重、轻盈,粗糙、整洁,敏感、迟钝,流畅、雅拙无不是作者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印记,自然能唤起欣赏者相应的心理体验,这就完成了情感传达的任务,最终以双向交流的方式达到创作的目的。
线的组织形式和方向配置也具有鲜明的情绪意味。单线的自在、组线的秩序;直线坦荡、曲线随和;硬性转折不安、强烈并略带神经质的敏感;柔性曲线优雅、轻柔而富有女性特征。结合对象特征和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情绪意味相统一的线形、节律和组织方式,能大大加强表现深度和感染力,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画面结构主线的直、曲、刚、柔配置对作品整体氛围能产生很大影响,都是被大量艺术实践所证明的。
线的情绪品格并不消极从属于作品内容的表现要求,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一题材,线的风格不同,作品的形式意味也不同。这也是形成画家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以线为主要形态语言的抽象作品更进一步证明,线的情绪品格和构成节奏完全可以使视觉心理得到满足,从而直接成为作品的主题和表现的目的。
事实上,线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完全是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和审美方式所赋予的,视觉心理反映线的情感信息是因人而异的。但人的情感经验在广义上存在普遍的共同性,因而,不同线形传达的情感信息便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成为相对稳定的情感符号。
3.多变的组织方式:组合指线与线之间的组织关系。清晰的长度、明确的方向和极少占有空间的形态特征,使线的组织功能极为发达。线的组织关系至少有三个组织因素:疏密、长短、方向,分别指表现区域内线条数量的多寡、长度节奏的变化、方向的转换和配置。每一种因素都有无数种变化的可能,加上线形和曲直的变化,线的组合形式是极为多样的。
组织的实质是形成了整体意义上的对比和节奏关系,一条单线如同孤立的音符,没有必要的衬托和对比,既不能充分显示自身品质,更难以构出旋律变化。不同的组织因素具有各不相同的视觉效应,就像不同的声部和乐器,在统一的指挥下,密切合作构成层次丰富、多变而有序的视觉合声。这是线的组织所特有的视觉意义所在,任何处于非组织状态中的单线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组合关系在以线为主要语汇的作品中,对形式风格、整体气氛、层次感觉有着显著的影响。疏密关系形成层次变化,单线和组线形成清晰的主次节奏,重复和组织能产生鲜明的秩序感。如前面提到的《八十七神仙卷》,既把重复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又利用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精妙微调,获得了庄严、有序又不失生动的视觉效果,堪称典范。穿插是特殊的组织方式,指线与线之间形成穿越和交叉。点和面由于长度和方向的不足限制了其组织方式的变化,一般只能并置和重叠,很难以穿插的方式组合。线的穿插效果独特,能形成明确的前后关系,具体深度很难界定。层次的清晰和深度距离的不确定性,使这种组织手法在营构二维空间的画面时有了一种从容自由的风范,为形式的创造提供了自由的方式。
除非故意模仿,否则不同作品的线组织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但组织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概念化现象。如古代的“十八描”,即是概念化的典型。应努力创造真正有新意的组织方式,线的组织潜能巨大,亟待发掘。
结语
其一,形式的自由天地。线的客观表现能力似乎有限,这并非缺憾,而是必要的放弃。正是这种对感性的模仿能力的放弃,使线对自然的表现升华为理性的指示,最终的表现是形式化的主、客观相融的总结。既非主观,也非客观,把二者联在一起并保持了最佳的审美距离。线于是成为创造形式的最理想的土地。
其二,线意识对于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创作的结果,甚至过程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不论是否选择线作为创作表现的主要语言,均无法回避线的意识。绘画是形的艺术,线对形的理性把握几乎代表着形的精神。线的意识模糊,形的意识必然模糊,如同语言能力决定思维能力。
毫无疑问,加强线的研究和线意识的培养,对美术和美术创作都有深刻的意义,而线意识薄弱正是当前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图案、构成的教学比较与分析
下一篇:论影响浮世绘产生的中国艺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