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与“解”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31
关 键 词:抽象艺术 具象思维模式 心理误区
“抽象艺术”这一名词我们并不陌生,它自登陆艺坛之日就迅速地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几乎同时被抽象的事物所包围:漫步于城郊,你会不时地发现造型抽象的建筑群落;嬉戏于繁华的街区,充斥你双眼的是印有形形色色抽象图案的服装饰品;甚至广告招牌也不乏抽象风格的设计……但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对这些抽象的广告和物品欣然接受的同时,却把抽象绘画拒之于千里之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受众对抽象艺术缺乏审美欣赏和艺术理解?抽象艺术还要经历多少认知历练才能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可?拨开这些困扰着抽象艺术的重重迷雾,让我们直接地去感受大师笔下那激情奔涌的热烈、如鼓如舞的律动、恣意率性的强悍、天真的拙朴、神秘莫测的深邃和酣畅明快的图案吧!
抽象艺术是20世纪典型的艺术形式,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却仍不是普及的艺术形式,它就像喜马拉雅山——离我们太远,难以入门而晦涩神秘,这一点东西方遭遇着同样的困惑。为解其惑,本文分别从思维模式和心理误区来剖析造成抽象艺术陷入接受瓶颈的两大壁垒。
模仿可谓是人类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创造的摇篮。它与具象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类最本能的“具象思维”。正是囿于人们头脑中的具象思维模式致使广大受众难以接受抽象艺术。自原始社会伊始,模仿就成为人类生存最有效的手段,对于现实事物的形似逼真的追求,造就了一套完备、严谨的具象思维体系。它实际也成为人们衡量品评艺术作品的一把价值标尺,尽管在美术史甚至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真理,对于研究写实绘画以外的领域,它显得如此无力,甚至成为了阻碍艺术创新的绊脚石。艺术的奇葩已不再是具象一统天下,思维的领域也该重新建构。抽象艺术是“向着的情态”发展的艺术,它提供了一套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欣赏评价一件抽象艺术作品就像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一样,你不必去计较它是否再现了自然中的某些声响,无需理会繁琐的乐理知识就能体味旋律中的情感。抽象艺术也正是依靠这种“音乐思维”使受众沉浸在美妙的形色之间:形式在对抗中展现平衡,色彩在冲突中实现和谐。
心理因素是导致受众对抽象大摇其头的又一重要原因。欣赏艺术作品时,受众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往往是个“懂”与“不懂”的问题。写实风格的作品,自认为懂得的比较多,这里懂的范围多限于事物的形象是否画得逼真,故事的情节是否了解;而实际对于作品中的构图、形体线条的组合处理,色彩的对比调和等艺术形式的问题知之甚少。这种“懂”的心理反应对主体不断强化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使受众的视觉优先关注具象,而置抽象形式于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具象观”沉积、凝结为“亲切感”“易读性”的心理象征符号,最终形成一道壁垒排斥抽象艺术。走出“假懂”的心理误区,是搭建受众与抽象艺术理解桥梁的重中之重。“亲切感”与“易读性”也不该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衡量标准。现实世界里,眼睛似乎编造了一个事事“指向具象”的骗局,而使人们忽视视觉最直观经验的是形式与色彩。它们正是抽象艺术的精髓,而一个最为普通的欣赏者虽然可能无法辨认出抽象作品中的形象,无法找到画面上的叙述性因素,但却或多或少在形色变幻中有所感悟。这种不可名状、难于言诠的感受较之“读懂”作品的故事性、辨识形象更接近艺术的真谛。
抽象艺术的审美欣赏和艺术理解上的困惑,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的问题。除了从接受角度浅谈的上述两点外,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艺术实践因素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毕竟作为重要的艺术风格,抽象艺术在艺术的诸多流派纷纷昙花一现时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随着科技的,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大放异彩,如何使其被更广泛地理解接纳是一个颇具现实性的课题。
:
[1]《抽象派绘画史》(法)米歇尔·瑟福著王昭仁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艺术学》杨恩寰 梅宝树 著 人民出版社
[3]《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吴甲丰 著 文联出版公司
[4]《抽象与移情》W·沃林格 著 王才勇 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5]《艺术风格学》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时装模特表演艺术赏析
下一篇: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