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木桶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体会
“木桶理论”是说,一个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木块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是著名的管说,说的是一个的成就大小、高低,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木桶理论对于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长期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使用。他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紧紧盯着学生中“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地指责学生这也不是,那也差,这不如张某,那不如李某等等。这样令人厌烦的唠叨在日复一日地打击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殊不知这犯了人才培养的大忌。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著名家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强调特长论、强项论、鼓励或激励论。在他看来,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于是就有了“优秀从强项开始”“优秀从特长开始”的格言。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是擅长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项、长项。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鼓励,是一个优秀老师必须拥有的能力。王老师对所谓“差生”有自己经典的看法,“差生”是怎样形成的?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就成了“差生”。作为一名教师,王金战老师从来不承认有“差生”,只有暂时落后、有待提高的学生。他说,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很难看到他们的优点。他对“差生”的转变工作常常从尊重开始,因为“差生”心理负担最重,内心最自卑,他们是同龄人中最痛苦的学生。他对“差生”的转变往往从发现优点开始,因为老师的适时、适度表扬,会让这个学生热血沸腾,学习的心态会大为改观。一个学生看似平庸甚至落后,你一旦挖掘出他的特长,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富于进取心。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违背教育,不管学生的兴趣和感受,自以为是地“逼着牛和马儿赛跑,逼着哑巴唱歌,要求瘸子跳舞”。其结果适得其反,两败俱伤。实践证明,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笔者拜读过王金战老师的著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和其他读者感受相同,“像王金战一样当老师吧”的共鸣,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最优秀的教练,摒弃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人性,不符合时代特性、社会特征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个学生铺就一条成才之路吧!
现今,老师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已经不够了。在王金战老师看来,在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观念要求老师虽然只有一桶水,但要换来十桶水。老师首先是教练,教出比自己水平更高的学生才是好老师。老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朝着成才的方向一直走下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出令自己敬仰的学生。其次老师的角色是导游,要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前面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灵光闪烁,必然会享受到无限风光。再次是学生成果的欣赏者,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肯定、表扬、鼓励适当且恰当地送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感觉到被自己景仰的老师表扬是多么快乐,能够经常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
王金战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触动了笔者,使笔者倍感老师的责任重大,真正体会到栽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将专业课讲得令人如痴如醉,同时还应是人生命运的导师、幼小心灵的守护神。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笔者学习、认识、理解、应用和体会的系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经验、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等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反“木桶理论”对育人的重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声乐教学中更能体现其意想不到的效果。
:
[1]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谢振荣.“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教育2000.02
[3]马际娥.打破那只木桶. 教学与管理.2005,23
[4]马际娥.“木桶”理论之反思考.江苏教育.2005.11
[5]田奇庄.木桶里的短木条.散文百家.2004.18
[6]姚淑云.木桶原理与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4
[7]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四大理念.青年研究.2006.08
[8]于成义.“木桶理论”与师德修养.宁夏教育.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