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濒危剧种的保护与发展
内容摘要 :河南是戏剧大省,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剧种濒临灭绝。文章以四平调为例,从剧种创新、培养听众、高校传承等方面对河南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作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 :濒危剧种 四平调 保护 发展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孕育了辉煌的传统文化。艺坛上独领风骚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剧),在这里也有其深厚的积淀和文化渊源。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剧种在这里产生流行过,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有很多剧种现在已经濒临灭绝。主要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罗戏”“卷戏”“大弦戏”“怀梆”“怀调”“宛梆”;道光咸丰年间的“北调子”“二夹弦”“落腔”“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治、光绪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四平调”等。这些剧种在河南都有过兴盛的历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这些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下面以“四平调”为例谈一下河南濒危剧种的保护与发展。
一、四平调剧种发展概况
四平调是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广大接壤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四平调获得了很好的发展。1956年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排演的《陈三两爬堂》在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极大地增加了该剧种在豫、鲁、苏、皖的影响,短时期内四平调从一个剧团,发展成立了三十多个专业和业余的四平调剧团,该剧种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文革”时期四平调的发展落入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平调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商丘四平调剧团也被恢复,该剧团所演的《小包公》一剧,唱响了全国各地。1980年12月,由商丘市文化局倡导,在商丘市召开了首次“四平调唱腔座谈会”。这个年轻的剧种的发展达到高潮。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成为人们娱乐的新宠。包括四平调在内的很多戏曲剧种由于诸多原因而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濒危剧种。
二、四平调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四平调之所以成为了濒危剧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来观众群的流失。在四平调辉煌的年代,其流传地区的百姓文化生活可选择性较小,没有电视、等娱乐工具,没有歌厅、迪厅等娱乐场所,有的就是农闲时节村头的大戏,听戏就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多种选择的今天,要想使濒危的四平调剧种得到好的保护与发展,首要的就是培养听众群,这比任何保护都有意义,因为保护仅仅是使它不消失,而一旦培养起了持续的听众,四平调就有了广阔的前景。
保护和四平调,除了培养听众以外还必须加强四平调的改革创新。就像没有改革就没有现在的化一样,很多的剧种就是在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之下,其自身改革跟不上时代步伐而濒临灭绝。四平调主要流传地的豫、鲁、苏、皖四省接壤处,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商丘市为例,商丘原来只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现在商丘市发展成辖两区的以为主的新型地级市。城市面貌、生活方式和80年代有了根本性改变,而四平调的改革和创新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加大四平调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剧目创新上,可以选择一些有时代气息的,反映现代商丘城市、生活的体裁进行创作。在唱法、唱腔创新上可以像当年创立四平调一样,更多地吸收其他剧种、其他唱法的经验,甚至可以借鉴一下美声唱法的气息和发声方法。
保护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不能忽视高校的作用。因为高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承文化。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一部分的四平调的发展同样应该重视高校的作用。在这方面商丘师范学院应该承担起传承四平调的重任,商丘师范学院是商丘地区唯一一所有音乐本科专业的高校,而且商丘师范学院培养的师范类学生主要满足商丘地区的中小学师资需求。可以在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成立四平调戏曲专业,同时对所有音乐专业的音乐系学生进行四平调戏曲的教学,让四平调戏曲课成为其必修课。这样,会使商丘师范学院的乡土音乐教学更加完善,同时使四平调有了更好的高校传承。
结语
河南濒危剧种虽有不完全相同的濒危原因,但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民族工业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未来,传统戏剧没有创新和发展可能也没有未来。因此,加大濒危剧种的改革创新,培养戏剧听众,让濒危剧种进入高校,这些方式或许能使濒危剧种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
[1]牛冬阳:《四平调平板唱腔音乐初探》,《戏剧》2006年第1期.
[2]吴金宝:《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