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春莲 时间:2010-06-29
 【摘 要】进行责任审计在坚持全面审计的同时,应把握重点,大力抓好充分准备、认真实施、正确评价三个主要环节,以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关键词】经济责任; 重点; 环节
  
  党的十七大把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写入了大会的报告,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今后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就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在根据企业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作进一步的探讨,认真把握每一重点,着力抓好各个环节,以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 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一)认真审核任期或任中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
  对经济责任目标,企业以责任法人目标考核的形式,明确了责任人在任期内或任中年度各项经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其相应的责任,审核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企业针对所属各单位不同的生产经营性质和生产经营方式,下达了不同的考核指标,要根据这些考核指标展开和延伸审计内容,通过全面审核,进一步确认各项经济责任指标完成的真实性。
  (二)加强对资产、负债、损益的审核
  在对完成经济责任目标的审计过程中,已经蕴含了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但在具体操作中,更需要突出这方面的审计内容。因为对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是对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的审计,也是对单位负责人任期或任中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企业有关规定的检查监督,特别是通过对资产、负债、损益的审核,可以进一步比较单位负责人在接任初期与离任之间,或者任中的年度与年度之间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是审核和检验任期或任中企业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的有效方法,也是对任职期间单位经营成果真实性的最终确认。
  (三)重视对债权债务的审核
  债权债务审核是资产、负债、损益审核的构成内容,同时又是任期或任中审计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通过对债权债务的审核,确认单位债权债务的真实性;通过对债权债务增减变化情况的审核,了解责任人对债权的清理能力。审核中如发现有问题的账款,则要找出原因,分清对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和潜在损失,从而依据有关合同进一步审核往来事项,按照相关票据审核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业务往来账项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
  (四)审核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各项制度的情况
  主要是审核任期内或任中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单位有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无弄虚作假、编制虚假信息的行为;有无违反企业有关制度和规定的行为。对于在任期内或任中单位对内对外投资、大额合同等重大的经济决策,一方面要审核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企业规定,另一方面要审核是否符合企业的远景目标,是否符合可持续要求。而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经营决策,比如技改项目、大宗设备采购等,则应一方面围绕决策程序是否符合上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围绕决策实施的效益性进行审计。
  (五)审核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情况
  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检查单位行政负责人在任期或任中,所在单位与生产经营工作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内控机制是否健全,执行和落实是否到位来检验单位的内控机制和管理水平,并且可以进一步验证资产、负债、损益的可信度和各项经济责任目标完成的真实性,还可以通过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对其他一些相关问题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
  
  二、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环节
  
  (一)在制定审计方案阶段要大力开展审前调查,充分准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环节
  审计部门在接到对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之后,按照审计部门领导安排要求,一般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同步实施结合进行,所以,首先应对已经离任人员的原单位或者任中人员的现单位进行详细事前调查,并且列出调查提纲。按照提纲对这些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同时也要结合这些单位的其他专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比较详细、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方案制定出来并经审计部门领导审核批准后,及时通知已经离任人员的原单位和任中人员的所在单位。单位按照经济责任审计所需要的有关材料、资料、数据做好准备工作,为审计组进点实施离任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奠定基础。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严谨细致、查深查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中心环节   审计组进入单位之后,按照对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离任或任中审计方案,开始进行座谈了解、个别谈话、核对账目、审查凭证、现场盘点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任期或任中责任审计要认真审核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要对各项经营决策及其效益性进行验证,要对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正确的评价,如果对各项经济行为查得不深不透,就会给客观公正的划分经济责任带来一定困难。所以,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做好审计证据获取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成。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用检查、观察、询问、核对等方法取得充分并能够说明审计事项的证据,同时,一定要注意审计证据的可支持性,证据资料的齐备性,区分好取证与非取证、详查与略查的界限,以便更好地对审计证据进行归类、分析、整理,为审计意见、审计评价、审计报告的形成提供有力依据。工作底稿是以书面工作记录的方式进行登记、记录审计过程的相关事项,搜集审计报告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做好工作底稿非常重要。
  (三)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划清直接责任和主要责任,正确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对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或任职中的主要经济责任目标的真实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合法性,重大经营决策的效益性等应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个正确评价最终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审计报告上。在撰写审计报告过程中,要注意审计报告结构的完整性;审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与审计工作底稿的一致性;审计报告格式、方法的规范性;审计报告建议意见的可行性;审计报告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以及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性。为了进一步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和任中的工作,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全方位比较,对领导干部任期内作出评价的内容,要从纵向横向多方面进行比较,尤其是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一,要与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进行比较;第二,要与前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第三,要与单位同期最好水平进行比较;第四,要与行业的先进水平进行比较;第五,要与接任、任中、离任之间的指标完成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这样,通过比较进行评价才会更有说服力。二是要全面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很宽,审计报告对被审计者的多方面都要作出评价,如完成经济责任目标的程度,组织领导生产、经营工作的能力,经营决策的性和效益性,遵守财经纪律的状况,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廉政情况等。通过对任期内责任法人目标及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领导干部贯彻科学观的能力;通过对任期内重大经营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通过对任期内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规定状况的分析,评价领导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通过对任期内单位廉政建设和本人廉洁从政状况的分析,评价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
  
  【】
  [1] 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姜洪.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国家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
  [4]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9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