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部门联动体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9
【关键词】部门联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转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完善,尤其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对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日益广泛,并逐渐成为政府、企业产权所有者及群众对国有企业实行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
目前,对经济责任审计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即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运用的是狭义上的概念,即为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它通常以对干部的离任审计为表现形式。在国有企业,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管理多数采用的是干部的任期责任目标考核,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在组织上和社会监督上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能有效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并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短期行为。
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岗、退休,以及任期届满,都应在离任前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然而,具体操作中,由于受权责、尺度和透明度等因素影响,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运用,表现出相对滞后或疲软,有悖于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实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有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提交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离任者的前途和名誉,组织上要求高,离任者看得重。报告出现偏差,会给企业和离任者本人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审计终结阶段,撰写审计报告必须慎之又慎,切忌片面,做到材料真实、评价适当,确保审计结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
首先,要做好与干部人事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时间紧、要求高,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致使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容易造成盲目审计。对此,审计部门应同干部人事管理部门及早协商确定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并列入当年审计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早部署、早安排、早准备,避免被动审计。其次,做好审前多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工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许多方面都涵盖了其他审计的一些内容,然而它又是一项特定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审计,无论从审计的目的、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都与以往进行的其他审计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审计前须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
审计结果能否被有效运用,取决于是否有健全完善的干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干部人事管理部门必须有一整套的干部培养、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机制和制度作为长期的保障。一是审计结果应纳入对干部的全方位考核。把对干部的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科学结合,这就要求必须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进行量化考核,制定量化考核的标准,客观地评价其业绩和责任,确保客观公正和执行政策的连贯性。二是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对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在该领导干部离任前进行。只有确立了“先审后离”或者是“先离任、后审计、再安排”的审计操作程序,才可以引起离任者和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和配合,从而提高审计时效,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意义。三是客观分析运用审计结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业绩的评价和鉴定。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局限性,审计结果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因此,干部管理部门不能把经济责任审计定位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全面考核,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理解为对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的评价,经审计未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经济问题就意味着其“清正廉洁”,进而在干部的奖惩、任免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所以,这方面既要克服简单化,又要克服绝对化。四是建立公开公示制度。要将对干部“一推三考”、述职述廉、公开竟聘及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按照干部“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的要求,以适当形式、在适当范围予以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部门监督。
各部门能否协调配合,审计结果能否正确运用和处理,是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审计部门必须依法、依程序审计,干部人事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审计结果,使之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从而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和健康、协调、可持续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1] 内部审计.
[2]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审计规范.
下一篇:浅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