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网CEO孙宏生:离开腾讯,我用众筹做一个创业孵化器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4-06-25

  近期监管层对众筹、P2P等监管的规定或即将出台,并且证监会对众筹的监管办法预计将早于对P2P的监管政策推出。上周,证监会主席肖钢先后到两家众筹融资为主营内容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调研,其中一家就是众筹网这个平台。

  按照国家目前所提倡的“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似乎看到了证监会对股权众筹的积极态度,也看到了互联网金融领域,众筹模式的推广已成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今天就来听听这位混迹互联网界多年的众筹网CEO孙宏生是如何探索众筹的“中国模式”的。

  

 

  以下为孙宏生口述:

  带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做了一件理想主义的事

  我是去年八月份来到众筹网,之前差不多9年多一直在腾讯,再之前一直在IT领域做硬件类的产品,我是偏向营销方面,做互联网公司的营销。

  在互联网公司待的还蛮久的,尤其是在腾讯工作的那段时间,见证了腾讯最辉煌的9年,可能未来更辉煌。我记得我刚加入的那天,腾讯股价大约是3块钱左右,市值5亿美金,我离开那天已经是市值1000亿美金了,翻了200倍,这个市场很难再有200倍了,而我现在看到新的市场仍然有翻200倍的机会,那就是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

  我跟盛佳之前一直谈论要创业的事情,后来刚好有机会,他说我们来做互联网金融吧,我们就到这个平台一起来创业了。刚开始没想那么多,觉得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不错,觉得P2P、支付、众筹几种模式都有可做的空间,尤其是众筹比较有理想主义色彩,于是我们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做了这样一件理想主义的事,还没想到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带着一股热情就冲进了众筹这个领域,做了众筹网。

  我们开拓出了“众筹”这个专有名词

  现在你看过去8个月的时间,众筹网的百度指数和众筹的百度指数完全是正相关,众筹的每一个转折和众筹网的每一个转折都连在一起,可以看出这个市场是我们开拓出来的。

  我们去年最开始做的时候,当时你百度一下众筹这两个字,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个专有名词,连我这种做互联网的人也觉得是。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众筹这个词从学术范围进入一个市场的范畴,或者说这个词变得老百姓都能懂了,这其中遇到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早期团队不好找,懂互联网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金融的人不一定就懂众筹,我们众筹网还有一些垂直的领域,必须要懂这个领域的东西,所以人才不好找,各种创业困难……

  风险控制的语言叫做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很多人说互联网金融核心是风险控制,这个事情要分层面看,从监管的角度看,证监会核心还是会对股权平台做比较严格的监管,而对于众筹网这种奖励平台所谓的风险控制,翻译成互联网的语言就叫做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就是用户体验。

  我们的风险控制比较狠。我们更多的是说能不能用众筹网的平台给投资者也好,项目发起人也好,提供更好的体验。坏的体验无处不在,坏的体验包括这个钱投了没拿到东西,或者说项目拿到钱跑了,或者说东西生产出来,产品质量不过关等等,这都是糟糕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风险控制比较狠,我们会预付你项目发行的一部分资金,但是你必须要完成货物的交付,等用户认可、用户确认之后才能收到其他的款项,这个风控稍微有一点粗暴,但是对消费者或者投资人的保护,我们就做到了最优,当然还有更多的,我觉得是互联网的产品体验。

  国内国外环境差异决定了我们众筹模式的不同

  前段时间在开全球众筹峰会的时候,我把澳大利亚的众筹平台Pozible的创始人请到我们的论坛来,他们也是一个华人团队,十几个人,在中国大概一两个人,从早期的文创项目到现在的硬件项目,做的还不错,团队很年轻,有很多的合作机会。但总的来讲它跟国外的众筹模式是一个模式,虽然他们团队是华人,但它主要只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做交易的撮合,投资撮合,十来个人做全球市场,最后一定是只把平台做好就可以了,这个模式包括美国的Kickstarter,它要在中国落地都会有很多的瓶颈,中外环境差别很大。

  最主要的差异是国内的信用环境没法和国外比,所以在国内这种众筹平台要做很多的本土化服务工作,甚至我们还做了很多项目发起人孵化的工作,这是中外众筹很大的区别。

  另外,现在你看,国内很多做类似3W咖啡馆之类的各种咖啡馆,他们本质上是股权众筹,而我们做的是奖励性质的众筹。有很多投资人一起来办咖啡,成为股东,享受一些权益,股权平台回报的是一种股权,体现投资跟被投资的关系。而我们奖励性质的众筹平台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回报方式回报的是产品或者服务,这两个本质上不太一样。

  把众筹网做成一个创业平台或者是孵化器

  我们众筹网现在有几重功能,最简单的就是互联网撮合平台,投资双方见面会,你可以想象它是一种交易所的模式,不管是证交所还是软交所、文交所;第二种就是孵化的模式,这个其实是偏重的,交易所不会自己做孵化,一定是有孵化园、软件园来做的。当然在生态没建起来之前,可能平台有的时候也会做一些孵化的工作,帮他们把项目推到交易平台上去交易。另外,我们其实也是一个投资平台,也就是说它更像一些天使投资,甚至是早期的基金,私募的平台,这个背后依托于众筹网平台,有大量的交易数据,有大量的交易项目,你可以筛选出更多的数据,由大数据去做投融资的判断,最后衍生出一种投资模型出来。

  现在我们主要聚焦在几个品类的项目上,文创类,这里包括一些图书、音乐、设计、艺术、出版等等,是一个大板块,文创类现在在众筹平台叫做标签,我们叫为艺术而生的众筹平台,文创类也包括电影,这些都是文创类里面最主要的发源地,但是文创这个市场并没有想象那么大,更被打上像文艺青年、理想主义色彩的标签,这是一个小众市场。

  而像科技硬件这方面,早期叫创客,甚至可以算是硅谷文化的一种,硅谷的互联网文化,后现代主义硬件文化的代表,它的市场相对来讲大一些,因为它每一个都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是一个小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各个都在做硬件,但是这个市场多多少少还是面向极客、创客,它还是非主流的市场。

  所以我们接着往前走,走到了公益,公益也是我们现在重点推的板块,这个公益不具像,通过公益基金会去做一些捐赠,更像互帮互助的社会化公益,人人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公益平台需求蛮大的。

  当然还有一些行业比如说农业,甚至住房项目等都还在尝试阶段,大众化的主流市场实际上是可以做的,但做的前提是众筹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创业者所接受。它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肯定是作为一个开拓者,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去做各种尝试。

  众筹本身具有双重属性

  有一个隐含的问题就是说众筹是不是要做的更专注一些,我们看法是这样的,从今天众筹市场的成熟度来看,无论你专注在文创领域也好或者说专注在科技硬件创新领域也好,其实这一直是个伪命题。文创市场也好,还是科技硬件市场,万亿级的市场总是有的,但万亿级的市场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去做垂直,去服务,这个基本上不现实。何况还不只是提供众筹的服务,还提供了一堆孵化的服务,甚至运营的服务,我觉得这种定位本身还是不够垂直。

  我理解的众筹本身有双重属性,一个是金融属性,这里包括监管,包括股权,包括奖励,也包括风险控制,包括合规性,包括你对金融人才的储备,包括支付管道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你对金融理解不透,你是做不了众筹的,这是我们能做的,利用整个先锋集团的金融优势,第二块也是现在圈子里面特别注重的,是互联网,我们有一大票互联网的产品、工程师、产品经理,包括研发团队,因为众筹本质上是种互联网的产品,平台、体验,这两个都是我们最核心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对垂直的理解,跟其他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去做是不一样的。

  众筹行业是一个未来可以重新颠覆和洗牌的市场

  众筹一定是一个大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没有那么多巨头,像互联网公司里BAT基本上是三座大山,能出来几个像小米、360这样的就很难,但他们从百亿美金到千亿美金,会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现在去看互联网金融这个市场,几十万亿在这个市场里面都只是冰山一小角,而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模式之一,它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这个市场里三到五年是有可能出现这种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市场,这是这个行业独有的,当然三年后或者五年后这个市场谁是占有最大的,这个要看大家谁跑的更快,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算你做到了三亿,到了万亿的这种规模,在互联网金融市场里面仍然是一种小菜头或者小菜花,因为这个市场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坚定的看好。

  I黑马点评:

  众筹融资方式存世已久,和其他各种融资方式大同小异,都要经过公布项目信息、等待“意中人”询问、互亮底牌、共寻担保几道程序,最后才能签约成交。只是近年来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受到越来越多的融资双方的追捧,表现了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看到众筹改变了每个人的标准化角色,实现了创造者、消费者、生产者角色的多重吻合,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非标准化的产品将有越来越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