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50名学生设计卫星搭长征八号上天 用了老师800万科研经费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22-03-01

访问:

阿里云 2022“上云采购季” 百款云产品最低0.26折起


没错,这次卫星从研制、管控、发射到后期监测,包括 创新点设计在内,全程都 由学生来主导,一共有50多人参与其中。


图源:湖北日报

发射成功后,学生们就能直接与卫星实时“互动”, 在太空中完成设计和实验。

简直解锁了搞科研的新姿势有木有!


要知道,在遥感领域,数据是科研关键,然而此前学生们可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外,难以用来验证一些科研上的新想法。

现在武大有了自己的卫星,“今天发个指令马上拍摄,明天数据就可以传下来”。

话题一出就在网上火了,有网友表示,赶紧 让代码替自己看一看银河

也有武大校友调侃“别人造卫星,我在凑数”

那么,这颗“学生自造”的遥感卫星,究竟长啥样?

最大亮点由研一学生提出

这颗遥感卫星,也是我国 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

它的大小只有40×30×40cm,重19.2kg,搭载可见光和红外相机各一台。


图源武汉大学官方微博

而在技术上,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 8波段的夜光遥感

夜光遥感,利用遥感技术从太空观测地球在夜间发出来的光芒,这些光芒大多由人类活动产生。

夜光遥感,利用遥感技术从太空观测地球在夜间发出来的光芒,这些光芒大多由人类活动产生。

但在之前,卫星的夜光遥感图 像大多是黑白的,也就是只有 1个波段。

如果将波段增加到 3个,就能看见红黄蓝三色的彩色图 像,这也是我国之前大多数遥感卫星的技能。

然而,要想将夜光遥感的波段增加到 8个,也就是除了红黄蓝三色以外,还能看见颜色的深浅,类似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包括参数调整等实操在内,基本都需要自己研究完成。

在经过尝试后,最初提出这个“8波段夜光遥感”创意的 研一女生李津津,又进一步在原有的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数据测量的精度。

据湖北日报介绍,人眼可见光的频率是480-650nm,而8个波段的“启明星”夜光遥感频率则覆盖了400-1000nm范围。

也就是说,“启明星”看到的夜光遥感成像,超过了人眼可见光的覆盖范围。

其他参与的学生们,有不少都来自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最终做出来的卫星,不仅能获取 高光谱、夜光和红外遥感图像,而且还能被应用于水体环境监测、地区森林覆盖率观测、城市规划及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等领域。


图源武汉大学

但据武大介绍,这颗卫星的提出,其实“源于一次论文答辩”。

据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教授表示:

论文答辩时,有不少学生们都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数据去研究验证。

当时能用到的数据大多是国外的,但这些数据并不符合需求。

论文答辩时,有不少学生们都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数据去研究验证。

当时能用到的数据大多是国外的,但这些数据并不符合需求。

整个项目从研发到测试,一共花费500万元。


团队部分学生代表合影,图源武汉大学

研发成功后,团队恰好又遇到了长征八号火箭,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因为长八是用于小卫星低轨道低成本的火箭,整个发射费用降低到300万元。

对此,项目负责人金光教授表示:

300万的发射太便宜了。

300万的发射太便宜了。

不仅如此,这颗卫星的数据,还会开放给全球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免费使用。

据说就连 联合国卫星中心、地球观测组织等机构都在排队了。

“启明星一号”是“启明星系列星座计划”的首发卫星,整个计划由多颗遥感卫星组成。

在这之后,包括它的地面测控与数据接收,都由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来完成。

造一颗卫星到底难不难?

绕地球飞行的人造航天器无论大小,都可以叫人造卫星。

武汉大学发射的这枚“启明星一号”属于 微纳卫星。微纳卫星通常指质量在10千克量级、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

随着火箭发射技术的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这种体积小、研发周期短的微纳卫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武汉大学“启明星一号”的遥感用途外,微纳卫星还可以用在通信、地质勘探、环境与灾害监测、交通运输、气象服务、科学实验等领域。

像马斯克的星链就是一种用于通信的微纳卫星。

另外,这次长八还携带了另外两个高校卫星,一颗是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西电一号”卫星,将用于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另一颗是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巢湖一号”卫星,则用于水利和防灾等领域。


那么造一颗微纳卫星到底难不难?主要是看其功能。

如果只是简单到给地球拍照,那么小学生也可以做到。

比如2016年5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州所小学的学生,就曾把一枚立方体卫星发射升空。

同年12月28日,我国北京市八一学校40余名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的“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