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让“黑界”的玩家去玩 Houseparty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17-03-18

  近期一款叫 Monkey 的实时视频社交应用在北美蹿红,1 月份曾经飙到 App Store 美国免费榜 20 多名,现在也维持在 38 名左右。36氪昨天发的报道里,比较细致地介绍了 Monkey 的玩法和用户情况。

  简单来说,这是一款针对 00 后的 1 对 1 的视频聊天应用。玩家匹配后有 15 秒的时间破冰,时间到了之后,只有当双方都选择 add time,聊天才能继续,否则就自动断开换人。

  这是最近一个季度里,第三款突然走红的视频社交产品了。前面两款分别是我们很熟悉 Houseparty,以及背景神秘的 Marco Polo —— 传说中得到硅谷著名投资机构 Benchmark 加持、估值过亿美金的短视频聊天应用,虽然 Benchmark 或 Marco Polo 方仍未出面证实这个消息。

  再加上 Snapchat 月初的上市,实时视频社交这个赛道受到了前未所有的关注。过去一个月里国内已经有不少团队开始尝试做类 Houseparty 的产品了——就像两年前的现在大家都在做类 Meerkat 产品。相信 1 对 1 的 Monkey 模式不用太久就会登录国内应用市场。

  所以备受瞩目的实时视频社交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实际上国内之前就有 1 对 1 实时视频聊天的产品。原 Biu 团队在去年推出的新产品“Tiki”就是主打的 1 对1 视频聊天,并且也类似于 Monkey 那样,给用户 60 秒的基础聊天时间。想延长时间,得互加好友或者送礼物。

  Tiki 创始人去年接受36氪采访时,提到他坚信实时社交会成为主流,“体验了实时社交后,人们将不会再愿意回到低效的异步交友时代”。SAY 的创始人清风将传统的异步社交的软件形容为“批折子社交”,他们的产品这个月刚刚上线了实时视频聊天模块。

  但实际情况是,当 Monkey 一跃美国 App Store 社交榜前 10、总榜前 30 时,Tiki 在国内 App Store 总榜排名在 1750 开外,甚至未达到被 App Annie 收录的标准。

  

别想让“黑界”的玩家去玩 Houseparty

 

  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在实时视频社交,市面上已经有无数的分析讨论了。大多数时候人们推到最后,只能得出一个最无奈的结论:国情。

  这确实是最根本的原因。对于美国的年轻人来说,面对面社交几乎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技能。这是这个国家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所产生的影响:表达总是值得鼓励的。而国内的年轻人在社交上相对被动很多,缺乏表达上的主动性和自信。

  但深入分析的话,其实还有其他原因。“实时视频社交”,拆分出来是三个关键词:实时、视频和社交。

  文化背景导致的是中国年轻人在“社交”上被动。

  我们再看看“实时”和“视频”:实时,意味着用户需要付出更聚焦的注意力,产品无法伴随性地出现在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里;视频,意味着比图文更多、更完整的信息量。

  实时和视频的结合,意味着用户会在更短的时间里,花费更多、更集中的精力,生产出更大的信息量。这实际上给用来带来了更大的门槛和心理压力。要知道这些信息量不只是对话,也包括你的长相、肢体语言、所处空间的环境以及画面里的其他内容。如果我是一个家徒四壁、不善言语的穷肥宅,当我打开实时视频的那一刻,这些“劣质”信息就自然产生了,对接下来的社交行为应该没有太大好处。

  在国内做陌生人社交,“破冰”本来就是千古难题。在实时视频社交的前提条件下,破冰的压力也许也变得更大的。国内前两年那些做语音实时社交的产品,如比邻、陪我,最终并没有成为新的陌陌,也Shi这个道理。

  另外,当大部分实时视频社交创业者都在强调“实时社交会替代异步社交”时,到底什么是实时、什么算异步?

  当对方收到微信不立刻回复你时,微信是一个异步社交产品。但当你养成了收到微信马上回复的习惯,或者每当你和朋友在群里聊某个话题兴奋得停不下来,微信就变成了一个实时产品了。陌陌同理。类 Tinder 的探探如果有足够的真实用户量,能保证我附近有足够多的实时在线用户,那么也能有足够的实时属性。

  基于以上,我认为也许实时视频社交在中国的路,并不那么好走。

  昨天 VICE 发的“黑界”文章引起了创投圈的小骚动。长期待在一线城市的投资经理、互联网从业者们纷纷表示,自己的三观被 00 后刷新了。互联网上类似这样不为人知的人群还有很多,就像未被大众熟知前的语C或喊麦。他们活跃在贴吧、QQ群和各种你想不到角落里。

  年轻人总会有自己的玩法,只是大概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不同。强行复制一套玩法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参看两年前那批想做中国版 Snapchat 的公司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