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网上“圈地”监管将至?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3-08-11

  本报记者 刘飞 见习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互联网金融似乎已势不可挡,种种新闻蜂拥而至。

  涉足线上移动支付的微信和阿里浪的“圈地”运动才刚刚开始,也有消息称,支付宝在未来的一周推出信用支付服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而微信也将涉猎理财产品。7月31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对外宣布京东已经成立了金融集团,不日,这家新的互联网金融势力便开始招兵买马。而在其招聘启事上,除了供应链金融部经理、产品经理(企业小微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已有业务之外,还有“产品经理(P2P金融交易平台)”和“P2P业务岗”两个职位。

  也就在近日,由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互联网金融调研,调研首站便是上海的几家网络借贷公司。而重庆金融办对几家以线下业务为主的P2P公司的整改活动也引发了舆论对监管的猜测。

  P2P“正规军”势力扩张

  “京东如果做P2P,可能更倾向于服务自身POP平台上的B2C企业。”杭州银货通CEO俞江解释,现在从供应链数据出发的P2P业务主要参考三类数据: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物流中的动产。

  “京东应该会发挥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做应收账款质押,也有可能依靠自身物流做一些动产抵押。”他分析。

  同样做供应链P2P业务的俞江认为,京东的加入,不会对他有竞争。他表示京东业务以电子商务客户的应收账款为主,银货通以原料、工业半成品企业的动产为主。而且发展初期京东不会将业务扩展到POP平台之外。

  “这是一件好事。”他评价,“更多有影响力的企业进来,可以起到标杆的作用,规范行业行为,同时对监管也有好处。”

  之前,没有门槛导致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使P2P饱受诟病。已有的P2P平台公司“出身”各异,包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而完全没有金融从业背景的平台也不在少数。

  打造金融理财产品平台

  不同于京东尚处于“招兵买马”的初级阶段,微信显然已经走得更快。

  而更重要的是,相比移动支付的小额市场,借助微信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也扎堆涌现,对比此前先行的余额宝,微信支付的下一个大目标定位于银行理财业务。

  目前,除了独立第三方基金投资顾问公司好买财富推出的业内首个微信基金交易平台,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嘉实基金等都有自己的公众平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微信将成为更多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以及支付平台。” 艾瑞咨询分析师谢春说。

  8月1日,华夏基金率先推出微信销售,通过微信平台推出“微理财”——活期通。《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未来微信支付将搭建一个销售平台,目前还有包括易方达、工银瑞信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也正在洽谈,扎堆向微信支付抛出“橄榄枝”。

  另有消息称,微信支付团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与多家银行展开协商,下一步即将引入银行理财产品。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微信下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将不再是梦想。

  事实上,银行触“微”由来已久。7月,招商银行再度宣布升级了微信平台,推出了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服务范围也从单一信用卡服务拓展为集借记卡、信用卡业务为一体的全客群综合服务平台。7月28日,四大行之一的工行也宣布推出微信银行服务。

  实际上无论移动支付也好,互联网支付也好,两者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带来的都是整个市场支付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带给银行更多的压力和创新动力。

  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认为,移动金融特别是移动支付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业务;第二类是NFC近场支付。

  但根据艾瑞咨询研报显示,尽管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通了近场支付,但今年二季度占比仅为2.5%,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大规模”调研

  接踵而至的“创新”,显然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大规模调研正在进行中。

  8月3日陆金所发文称,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批示,相关部门组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8月1日专程到沪、杭两地进行调研。

  据悉,该小组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共同组成,由人民银行牵头。在上海对包括陆金所、拍拍贷、你我贷在内的5家网贷平台进行了集体调研和实地走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调研依旧是“摸底”,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小组还是“以听为主,慎做表态”。接受采访的平台负责人普遍认为,正式的政策出台尚不可知,“调研了解也总得持续一段时间吧。”一位负责人说。

  早在2012年底,广州、上海等地就对本地区的网络借贷平台进行了初步调研。之后央行层面的小规模调研指导也没有间断。就在7月初,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主持召开网络信贷专题座谈会,有条法司、货币政策司、金融稳定局、支付司和征信管理局5部门与9家平台直接座谈。

  近日有媒体称,重庆对P2P违规业务整肃活动收官,已有1家P2P公司注销,其余4家被要求逐笔清退现有的4.86亿元债权债务。

  但涉事公司之一的宜信公告称其重庆分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相关监管部门并未再次表态。由地方政府出面对P2P行业的首次整治活动似乎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其实早在5月,重庆市便由工商局会同市金融办、市银监局、市公安局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对当地几家以线下业务为主的P2P公司进行检查。

  5月28日,重庆市工商局网站就曾发文称,以市打非办名义分别约谈五家公司法定代表人进行诫勉谈话,要求立即自行停止违规业务,并自查整改。

  记者采访到第三方平台网贷天眼的负责人侯滨时,对方则认为该整改活动只是地方性行为,甚至有可能只是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这5家企业。

  “重庆地区各家线上P2P平台还在正常营业。”侯滨说。

  据悉,调研组主要关注的是,在新的技术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将会导致原有的监管手段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并且,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经营方式,也需要各监管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协调机制。